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kwc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印度视角下的中印边境战争

已有 404 次阅读2017-3-11 06:26 |个人分类:Eu-Asia 欧-亚| 中印边境, 印度, 战争



印度反思:为什么输掉了1962年中印战争

一叶知秋的博客(2009-03-01 14:47:03)
http://blog.sina.com.cn/hthw89 

从印度的视角看1962中印战争

一叶知秋的博客(2009-03-01 14:47:03)
http://blog.sina.com.cn/hthw89 
    从印度的视角看1962中印战争
     1962年解放军反击印度侵略者战斗场景。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 “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 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在对可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帕特尔指出造成印度在东部前线失败的可能因素主要为:领导人对中国政府政策的错估;一支装备不善而且没有准备好的印度军队;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 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

  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从印度的视角看1962中印战争
印度士兵行军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帕特尔称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

  印度军队的问题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帕特尔认为,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

  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 Dhola)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 Kaul)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官方历史指责他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 Tewary)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

  帕特尔指出,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 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对中国发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看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国,使得中国别无选择唯有采取自卫措施。对此,帕特尔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他指出,在1962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台海局势比较紧张,然而到了6月,局势得到缓和,这使得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境地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在10月20日发动的进攻经过精心策划,几乎与将全球拖到毁灭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他引用了印度官方的观点,指出此时超级大国都在避免核大战的发生,而中国似乎是故意选择了这一时间发动反击,这样就无需顾虑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的危机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了单方面停火。

  除了要惩罚印度的“前进政策”之外,帕特尔认为最终导致解放军发动反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他在文章中表示交战双方的解密文档反映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印度可能会与美国勾结在一起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新的研究揭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情局资助和武装了中国西藏的分裂运动,当时的印度情报机构负责人穆里克也在1971年发表的一本书中承认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动,虽然印度官方是否暗中帮助这些活动尚不能得到证实,但是帕特尔认为中国相信印度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积极角色,这是中国最终决定惩罚印度的一个原因。

  勇敢的士兵

  在文章的最后,帕特尔赞扬了那场战争中的印度士兵,他称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这些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些描述与以往中国人心中的印度士兵形象有些不同,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果印度人了解中国的俘虏政策,将会有更多的士兵放下武器。

  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

印度视角下的中印边境战争

2017年03月11日 11:11 互联网
https://www.powerapple.com/news/shi-zheng-jiao-dian/2017/3/11/2839400.html

中印边境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熟悉而陌生的战争,也是一场令人为之扼腕的战争,毛泽东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通常大家都是从中国视角去理解与了解这场战争,而美国《LIFE》杂志的战地记者,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印度视角的中印战争,两相对照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图为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战争期间检阅童子军。(图源:Getty/VCG)

在众多视角中,解放军从阿克赛钦、达旺两个方向穿插、猛攻,印军一触即溃。而印军,在这种溃败之下,颇有点打整体战的意味,不但动员了准军事部队还动员了辅警。图中是被征集正在奔赴前线的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它是印度最早的准军事力量之一,成立于1835年,直辖于印度联邦内政部,主要在印度东北地区执行安全巡逻和人道援助等任务。目前有46个营,总兵力为5万多人。(图源:Getty/VCG)

图为正在阿萨姆邦泰兹普尔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地方志愿军在英印时期就存在,作为警察的辅助部队,在地方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度在中印战争中重建了这一组织,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图源:Getty/VCG)

图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度地方志愿军(图源:Getty/VCG)

就连青少年、妇女都被征集参与军事训练。图为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青少年。(图源:Getty/VCG)

图为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青少年。(图源:Getty/VCG)

图为为对抗红色中国而接受军事训练的印度妇女。(图源:Getty/VCG)

图为印度阿萨姆邦泰普兹普尔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妇女。(图源:Getty/VCG)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地缘政治及冷战的缘故,印度获得了包括美苏两强在内几乎全世界的支持,军事援助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图为印度某机场正在卸货的美国军事援助。(图源:Getty/VCG)

相比要翻越喜马拉雅山,没有公路,完全靠人背马拉的中国解放军,印度地处平原地带,后勤保障条件要远比中国为好。更何况印度可以获得大量的外援,这场战争如果达成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对刚走出大跃进泥潭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好事。图为印军一处兵站中的运输队,可以大胆猜测这些汽车应该属于外援的一部分。(图源:Getty/VCG)

印度通过简易公路向前线运送军事物资。(图源:Getty/VCG)

不过,大量的军援,现代化的运输补给线,倒在了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印军同样需要像中国一样马拉人抗,低效率的印军在这点上输给了解放军。恐怕这也是印度自经济起飞以来就不断在中印边境地区大修公路、铁路,延伸到争议地区的原因吧。图为正在向前线运送军火的印军。(图源:Getty/VCG)

正在向前线运输军火的印军。(图源:Getty/VCG)

印军的失败也与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失误有关。图为印军东线最高指挥官、第4军军长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右)与森中将交谈,考尔中将在印军中有“裙带将军”的绰号,因与尼赫鲁的关系而步步高升。(图源:Getty/VCG)

中印战争分为东西两线,相比东线的远离印度内核区,西线的阿克赛钦距离印度首都仅数百公里。因为地形的原因,网上流传的解放军重装部队可以从这里一路平推到新德里的说法虽不可信,但却实实在在顶在印度的七寸。相比东线,印度更加看重西线。图为西线克什米尔地区与阿克赛钦相邻的拉达克地区正在接受训练的印军士兵,从大胡子、头巾来看,很可能是锡克人,这是印度极其善战、尚勇的名族,多以辛格为名,印度好几任总理就来自这个名族。(图源:Getty/VCG)

拉达克地区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一处印军哨所,一位印军士兵正在放哨。(图源:Getty/VCG)

印军指挥官视察拉达克地区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一处哨所。(图源:Getty/VCG)

拉达克地区一支印军部队正在做开赴前线前最后的准备。(图源:Getty/VCG)

图为东线逃难的平民,从肤色推断可能是门巴、洛巴乃至流亡藏人等黄色人种,他们分布于中印实际控制线两侧。这场战争结束后,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印度招募流亡藏人、廓尔喀人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印藏特种边境部队,名义上隶属于印度联邦内政部,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听从中情局的命令,执行对中印边境的渗透。目前该部队约有81个连队,其中藏人连队69个,廓尔喀两队12个,约1万人。(图源:Getty/VCG)

图为逃难的难民(图源:Getty/VCG)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5-17 20:35 , Processed in 0.0182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