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kwc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

已有 172 次阅读2017-9-17 22:54 |个人分类:政治 法律


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

1. 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 争论哪种模式可取 

2. 美媒:"不计代价求增长"将致资本主义灭亡

3.  资本主义不再适合当今世界? 

1. 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 争论哪种模式可取 

2012年01月30日 13:41:32  来源: 环球时报   新华微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30/c_122629711_3.htm

在达沃斯论坛外,抗议者打出“匪帮聚会”的牌子。

    “资本主义制度不再适合世界”、“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这类此前西方主流舆论中绝少出现的“政治不正确”语句近来突然涌现在美欧各主流媒体中。在被称为“全球资本家俱乐部”的达沃斯论坛中,第一场活动就是“资本主义大辩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被奉为“神话”:它等同于自由、民主,所有人都能在这一制度下致富,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在打破这一“神话”。在最富裕的美国和西欧,“为吃饭问题发愁”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最大问题;在被称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最富有的100名印度人拥有的资产相当于印度GDP的1/4。

    面对着这场制度性的危机,西方舆论纷纷提出用各种模式来修补“漏洞”,最热门的要数中国模式。尽管多数西方学者和政客认为绝不可能“学习中国”,但法新社援引西方一跨国公司老板的话说道:“如果西方不在三四年内马上改变,我们一生所经历并认为最佳形式的资本主义就玩完了。”

    西方展开“资本主义大辩论”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会让21世纪的社会失望吗?”美国《纽约时报》27日提出了这个当前西方精英们最关注的问题。正在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也就这一问题发生激烈争论。达沃斯论坛提前宣布其第一场活动是“资本主义大辩论”,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环球时报》记者赶去旁听时,发现连过道都已站满了人。开场伊始,主持人对在座的几百名代表做了一个举手民调:将近一半人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应对21世纪;觉得资本主义并无大碍占两成左右。

    “反对资本主义”的占领运动抗议者也来到达沃斯。美联社称,虽然大雪、严冬及瑞士警察意味着大型示威活动不大可能发生,但达沃斯论坛掌门人施瓦布谈到“悲惨的未来”时,认为西方政治与经济精英可能会让“后代完全丧失对他们的信心”。此前施瓦布还公开表示,“目前形式的资本主义不再适于我们所处的世界”。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在达沃斯论坛对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悲观看法的背后,是众多代表对资本主义无法像以往那样促进经济发展的担忧。而本届论坛的主题“大转型:寻找新模式”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担忧。英国《金融时报》称,30多年来,中国社会从上至下形成最恒久和高度认同的集体意识:不改革,中国别无出路。但西方很少听到“改革资本主义”的呼吁,这可能是基于一个共识:以市场经济和选举民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已在制度竞赛中胜出,并进入长期的稳定。但现在面对这场结构性危机,即使在被称为“全球资本家俱乐部”的达沃斯论坛,资本主义的信奉者们也不得不思考改革了。

    西方仍有许多“资方人士”持另一种看法。欧洲电信集团阿尔卡特-朗讯公司总裁佛瓦言针对“资本主义危机论”反驳称:“资本主义仍是全世界很多人很向往的制度。它创造了财富,机会和自由。资本主义作为价值和理念没有大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应用?”微软公司创始人盖茨25日也对BBC称,“我们正在经历艰难的阶段,但是没有其他制度像资本主义这样改变了人类。”

    西方一些政治领导人则开始提出“资本主义改良论”。1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公开表示,在目前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创造“负责任的资本主义”以及“道德市场”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则警告称,改变资本主义规则意味着改变政府,更需要公民改变关于政治的期望和要求。《纽约时报》称,对所谓“更加负责任的资本主义”,西方在愿意讨论问题和准备采取行动之间显然还有巨大的差距。

    “资本主义的12个神话”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就逐渐开始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的零星声音。随着危机进一步深入,就连一些西方理论家也开始怀疑,曾被他们认为是“绝对真理”的自由资本主义,是否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英国《金融时报》新年伊始就陆续推出“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系列文章。该系列的开篇文章由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所写,他曾是美国克林顿政府和奥巴马政府财政政策的操盘手。他在题为“资本主义哪里出了毛病”的文章中称,人们不断地对资本主义提出严肃的质疑,不仅因为经济周期引发的失业率急剧上升,更是由于收入最高的1%人口占有财富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大幅上升,社会流动性急剧下降等不公平因素。这些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不加以重视,问题不可能自我纠正。

    一名《金融时报》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该报之所以要刊登一系列以“危机中的资本主义”为主题的文章,主要是全球舆论对资本主义讨论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他坦承,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确很糟糕,因此有必要进行一番思想上的梳理。《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也说,如此大规模地给资本主义把脉,即便是放在5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西班牙《第三信息》网站一篇题为“资本主义的12个神话”的文章称,此前,资本主义被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言论宣传成了神话,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人通过努力都能够致富”的神话,它试图让所有的民众都为了一个遥远的梦想拼命工作,但事实上,除了个别例外,资本主义的多数成功都是那些拥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肆无忌惮地操纵的结果。而诸如“资本主义等同于自由和民主”这样的神话,则是试图让人相信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能获得。但政治经济政策永远由小部分人做出,市场也是被这些人控制,真正的自由只有富有且有权的人才能享受。文章称,在西方政党选举的基础上,民众无法选择制度,只能选择政党,这就让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雷打不动。这篇文章还对“资本主义会为所有人平均分配财富和福利”、“资本主义尽管不完美但没有替代者”、“资本主义危机只是暂时的”等12种“神话”一一进行深入剖析。

   “资本主义毁了印度”

    在被称为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近年来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根据美国人口统计数据,已经有超过46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创52年来的最高纪录,“极端贫困人口”也达到1975年以来的新高。许多穷人仅靠救济或去超市捡倒掉的过期食品为生,“为吃饭问题发愁”成了西方国家相当一部分人的最大问题。近两天,私募基金经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遭到众多批评,在他每年数千万美元的收入中,缴税率仅为15%,远低于普通中产阶级的36%的平均税率。西班牙《起义报》称,对处在西方社会顶端占总人口1%的人来说,普通人的愤怒并不对资本主义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1%的人担忧的是愤怒会形成社会批判意识。人们最终会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问题不在于全球经济危机,不在于债务危机,也不在于政府治理无力,而在于本身的制度问题,因为这一制度是建立在贪婪基础上的,其运转需要人们不计代价地寻找利益。

    在被称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当地知名作家阿兰达蒂·罗伊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资本主义毁了印度”。文章称,印度首富安巴尼的住宅有27层楼高,其中有3处停机坪、9部电梯,还有空中花园、气象室、6层楼的停车位以及600名佣人。在有12亿人口的印度,最富有的100人拥有的资产相当于GDP的1/4,而他们身边游荡着8亿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贫民。罗伊说,虽然面对巨大民怨,但在“被掏空的民主”下,富人们能找到各种办法“摆平”政府、反对派、法院以及媒体。富豪还有一套“高明”的策略:从利润中拿出微不足道的一点进行所谓的慈善活动,甚至打出支持“反腐败运动”的旗子,利用公众对政客的抨击,要求加大私有化力度。

    “哪里还有好的资本主义?”德国《世界报》以此为题说,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大陆,人们似乎都很难找到好的资本主义。即使是芬兰、挪威和瑞典等高福利国家,也不再是仙境。

    “中国模式拯救资本主义?”

    “十几年前,许多人曾说世界历史将以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胜利而告终,但面对现在的状况,那些人中有几个还能够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度?”西班牙《起义报》这样问道。德国《金融时报》称,20年前柏林墙倒塌,使资本主义在一场历史性的对抗获得胜利。现在金融危机来临却让资本主义尽显脆弱,相反,社会主义却帮助中国从容应对这场危机。俄罗斯“新大陆”网站称,通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政治和经济面临严峻的危机之时,却在政治和经济都保持了稳定。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公开称,“现在到了中国拯救资本主义的时候”。不过,西方多数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实际比西方国家更大,而且亚洲经济体实际上重复几十年前西方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

    英国政策研究所的国际金融研究学者迈克·约翰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西方出现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情绪,说明资本主义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关键是看目前的这场危机会持续多久,西方各国政府如何修补资本主义的“破洞”。他表示,不管怎么说,新兴国家正在逐渐崛起,特别是中国政府明智地让百姓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分享改革成果,更让人们看好。但他认为,由于中国模式的政治因素,西方绝不可能大张旗鼓地“学习中国”,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可能会被西方借鉴。面对经济危机下的种种不确定性,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倡导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势必会被人们抛弃。

                        2. 美媒:"不计代价求增长"将致资本主义灭亡

                         2012年03月15日 08:19:06 来源: 新华国际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3/15/c_122835828.htm?prolongation=1

    【美国市场观察网站3月12日文章】题:格兰瑟姆不知道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的理论是不是正确?

    鉴于所有媒体报道都聚焦在沃伦·巴菲特每年一度的致股东的信上,人们很容易忽略杰里米·格兰瑟姆发出的一封更为紧要的信。

    与巴菲特一样,格兰瑟姆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价值型投资者。他是投资公司格兰瑟姆-梅奥-范奥特洛公司 (GMO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管理着970亿美元资产,虽然这只相当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的一半,但仍足以让格兰瑟姆致GMO公司股东的信值得关注。

    在广受期待的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满足于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如“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头”等。他不仅声称“美国银行业已经恢复元气”,甚至还看到了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积极一面:大批因丧失赎回权而“丢了”房子的人其实是赚了一笔,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就进行了债务再融资,而他们通过再融资拿到的钱比他们因遭遇止赎而损失的钱还要多。

    然而,格兰瑟姆则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并且没有对美国已经受损的经济制度的未来“废话连篇”。

    格兰瑟姆在信中写道:资本主义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

    资本主义已经向我们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至少说对了一部分。格兰瑟姆马道:他们当时盼望出现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因为他们认为这会让资本主义更加强大并过度扩张,最终达到不顾后果的“境界”。

    他在信中说,全球化会为资本家提供更多自取灭亡的工具……出卖这些工具的资本家们终其一生都在为做成一桩好买卖而拼死竞争。

    格兰瑟姆是英国人,早年曾在设菲尔德大学攻读经济学,后从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的投资生涯始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他在那里担任经济学家。之后,他于1977年创立了GMO公司。

    格兰瑟姆说,相较其他任何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做得更好。不过,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两三个主要缺陷却可能是致命性的,而且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举例来说,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是不能建立在日益增长的债务上的,不能允许公司来管理政府、掠夺财富,这种“不计代价求增长”的做法可导致整个制度的毁灭。

    以下是格兰瑟姆提到的一些细节:

    ——资本主义寻求的是增加债务,这使得现金流的未来价值大打折扣:我们的子孙将一无所有。

    ——公司愚蠢地奖赏那些使企业背上债务的高管:高管得到的总报酬从艾森豪威尔时代为工人平均工资的40倍增至如今的600倍以上,而同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才智有了普遍性长进。

    ——资本主义以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一般而言,资本主义缺乏道德观念和良知。”

    ——人们钱借得越多,押下的赌注就越大。“借贷可以一次次地增加你的回报,直到突然令你毁于一旦。”

    ——这次与以往并无太大不同。“别去理睬那些不遗余力的鼓吹者,他们试图让你相信这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就算是美联储这么说也别理睬它。”

    ——大公司也于事无补。“有操守的首席执行官们或许可以将一家公司勉强维持一段时间,但这是靠不住的权宜之计。”

    ——政府必须介入。“为了让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最终命运的预言不变成现实,在资本主义变得过于骄傲自大并引发一些严重社会反应之前,我们需要一些开明的政府调节。”(阿尔·刘易斯)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想起了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一方面生产了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又让生产这些产品的人买不起这些东西。这是问题的症结。当美国1%的人拥有40%的财产的时候,谁还买得起新型的汽车和住房?要说政府的作用,首先得看是为谁服务的政府。去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尔顿的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他介绍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资本主义是一种不断演化的历史现象。马克思解释了它如何兴起、运行以及它最后的结局。
 

前途如何留给历史

那么,资本主义是不是会马上死亡呢?许多人认为不会。新的、可以有效代替它的东西似乎并未成型。正如 “占领华尔街”的人提不出具体的主张和方案一样,现在还看不到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岩井克人的观点有代表性他zzzzzzzzz在去年11月著文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理想制度,但人们现在还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谋生。这就是我对现实的看法。”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去年9月在日本《文艺春秋》月刊上著文说:“事实证明,一切都交给市场而不对其进行任何干预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既不能走极端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原理,而要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

在智囊人物为资本主义出的主意中,有一种说法一时盛行,那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应该代替“自由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今天日子好过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把中国也归在这一类。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运作得好,无形的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当今西方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教授不这么看。他认为,不管哪国的政府都一直有 “有形的手”,都有“国家干预”。他说:“真正的问题是哪些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最为完善,不仅仅在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方面,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在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增长成果方面。”

看来,虽然不满情绪高涨,西方现在要救资本主义的人多,希望它马上死亡的人少。到底前途如何,只能让历史来回答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詹得雄)


资本主义不再适合当今世界?
 2012年04月02日 08:52:40 来源:新华国际 
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想起了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一方面生产了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又让生产这些产品的人买不起这些东西。这是问题的症结。当美国1%的人拥有40%的财产的时候,谁还买得起新型的汽车和住房?要说政府的作用,首先得看是为谁服务的政府。去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特里·伊格尔顿的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他介绍了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资本主义是一种不断演化的历史现象。马克思解释了它如何兴起、运行以及它最后的结局。
前途如何留给历史
那么,资本主义是不是会马上死亡呢?许多人认为不会。新的、可以有效代替它的东西似乎并未成型。正如 “占领华尔街”的人提不出具体的主张和方案一样,现在还看不到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岩井克人的观点有代表性他在去年11月著文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理想制度,但人们现在还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谋生。这就是我对现实的看法。”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去年9月在日本《文艺春秋》月刊上著文说:“事实证明,一切都交给市场而不对其进行任何干预的主张是行不通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既不能走极端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原理,而要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
在智囊人物为资本主义出的主意中,有一种说法一时盛行,那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应该代替“自由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今天日子好过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把中国也归在这一类。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运作得好,无形的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当今西方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教授不这么看。他认为,不管哪国的政府都一直有 “有形的手”,都有“国家干预”。他说:“真正的问题是哪些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最为完善,不仅仅在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方面,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在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增长成果方面。”
看来,虽然不满情绪高涨,西方现在要救资本主义的人多,希望它马上死亡的人少。到底前途如何,只能让历史来回答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 詹得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6-15 21:43 , Processed in 0.0161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