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kwc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稻盛和夫方程式

已有 310 次阅读2017-2-18 22:46 |个人分类:管理


稻盛和夫:成功的经营者,首先要善于探究事物本质

原创2017-02-18 曹岫云 活法

做一个真正的成功的企业家,需要兼备“哲学家”、“武士”、“小俗吏”、“土百姓”四种人的长处,将他们合于一身。

所谓“哲学家”,就是指具有深刻思想,善于探究事物本质的人。

开展一项新事业,往往会出现各种反对意见和各种阻力,有的人会因此轻易放弃。而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都是能把崇高的理想作为信念,击破一切壁障的人。这样的人,把障碍看作考验,与困难正面对治,迎难而上。

稻盛和夫:坚守崇高信念,才能突破壁障

2017-02-11稻盛和夫活法


Kazuo Inamori: A truly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should be also a philosopher that is with profound thought and good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Those who have achieved success at work are those who can take the lofty ideals as beliefs and break all the obstacles.

在工作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态度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开展一项新事业,往往会出现各种反对意见和各种阻力,有的人会因此轻易放弃。而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都是能把崇高的理想作为信念,击破一切壁障的人。这样的人,把障碍看作考验,与困难正面对治,迎难而上。

 

坚守信念需要莫大的勇气,缺乏这种勇气,就无法成就创造性的、革新性的事业。


我们这些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家有时会受到鄙视,被看成是“一群追逐利益的卑鄙之徒”。如果一名企业家像个守财奴一样,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开展事业,那我也觉得应该鄙视。

 

如果经营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想赚大钱,想过更加奢侈的生活”,那么当碰到问题时,他势必会这样考虑——“如果攻克该难关,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我自身蒙受的损失肯定也不小。既然如此,还不如少赚一点,回避掉这个问题。这么做更为明智”。于是选择放弃和退步。


这样的人只会思考“是否对自己有利”,把个人得失作为经营活动的判断基准。如果以这样的判断基准行事,不仅自己难有成就,很可能还会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作奸犯科。倘若企业家因此被知识分子所鄙视,那我也觉得无可辩驳。


 

但有的企业家绝非此类人,他们从事经营活动是基于某种信念的。


比如,京瓷公司的理念是“贯彻人应有的正确品行,从而使事业繁荣、员工幸福,同时为社会做贡献”。我认为很有必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公司宗旨和经营理念的必要性。因为如果大家能把理念上升到信念的高度,那么就不会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现象。

 

人类可谓造物主的绝妙作品,不管面对多么大的困难,人类只要抱有信念,就能激励自我,从而做到决不罢休、坚持到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



[转载]

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稻盛和夫方程式

 
(2015-02-28 10:32:05)

转载

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稻盛和夫方程式 作者:曹岫云

序 人生航标:稻盛成功方程式(1)

 江南客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是曹岫云君怀抱时代使命,为每一位在人生之旅中辨识航向、追寻成功的读者奉献的一部有见地、有性情,内容厚重、文笔鲜活,不但好读而且管用的上乘之作。
  曹岫云君在江苏经营中日合资企业多年,熟谙日本文化与经济。读中学,做中学,学懂的做出来,做好的写出来,是他作为一个思想者的习性。约莫四年前,我从曹君的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已显陈旧的日文原版书,翻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这部书许多篇章的天头页尾,布满曹君的批注,有些页面连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五色斑斓的符号标记。着魔了?曹君坦诚称是。他说,这本《成功激情》出自20世纪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之手,里头的“成功方程式”,绝了。他又取出一大摞稻盛著作,原版的,中译的,直呼“金矿,金矿!”书房里一派薪火相燃、心灵共振的气象。
  四年之后的今日,我面对掘金者曹君用“心”打磨而成的书稿《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一路读下去,如行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曹君把成功方程式视作稻盛哲学的一面鲜亮旗帜,表现出他思想的犀利。
  “有峰皆卓立,无瀑不狂飞。”日本经营“四圣”都是奇峰,都是飞瀑。稻盛和夫(1932~,京瓷公司)与松下幸之助(1894~1989,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1906~1991,本田公司)、盛田昭夫(1921~1999,索尼公司)比较,是出道最晚而唯一健在、企业经营规模不算顶大而绩效卓著的一位;是向中国走得最近,受儒学浸染最深、与佛教靠得最拢的一位;是在哲学层面悟性最高,钻研最为执著,说得精彩写得精彩做得更精彩的一位;是极其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弘扬传播,拥有企业家弟子最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一位。
  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新经营·新日本》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7页)
  曹君的心目中,稻盛哲学不但是稻盛各项事业高速、顺利发展的思想基础,“而且它的思想的光芒,它所代表的人类的良知和睿智,在信仰混乱的现实世界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稻盛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渗透在稻盛先生的一切实际经营活动之中。它没有什么令人头痛的哲学术语,它深入浅出却又有感动和召唤人心的力量”。
  对于稻盛自设的哲学“原点”,即“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判断事物基准的问题,在曹君看来,成功方程式实在是最好的应答。成功方程式的表述简洁明了,内涵深沉博大,它是稻盛以自身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摄取并整合古往今来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资源提炼而成,并在持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深化与拓展,是最富原创性、实践性、普适性和开放性的哲理结晶。对任何一位读者来说,成功方程式的三个要素(尤其是“人格理念”)及其相乘关系、正负方向,都像可以终身结伴的多棱明镜、全息航标,兼有精神引领、科学规范、道德警戒等价值,其社会文化效应难以估量。曹君断然以成功方程式为轴心,统摄全书中相辅相成的上下两篇,不但自如运转强力聚光灯直射方程式的主体,特别是兼容科学与人文两翼的“人格理念”,还利用一切可资采集的内外光源,把方程式的源流脉络、里里外外,映射得通明透亮。

序 人生航标:稻盛成功方程式(2)
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曹君把这本书做成了稻盛哲学思想评传的样式。由于曹君对稻盛的全部著作烂熟于心,方能用精取宏。凡书中精选稻盛著作片断的直译、译述,曹君无不严格依从日文原版,参照各种中文译本,字斟句酌,求信、求雅、求达。从书稿中曹君的自述便可读出,为了敲定全书的主题语、关键词,他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人,何谓正确”用了鲁迅式的“硬译”,“人格理念”是对“思考方式”的意译,这后面都有曹君立足全局的深思熟虑。而“成功方程式”这一译语的敲定,则是摒弃台湾某译本所用“成功配方”的结果。全书章、节、目的小标题,都按照“立片言以居要”的目标,尽量截取或浓缩稻盛的话语给出。看似简单的翻译、译述,无不渗透着著者对稻盛哲学忠实而富有个性的解读。
  自然,“评传”品位的高下更取决于“评”。四年多的时间,曹君与稻盛思想实践朝夕相伴,读其书,听其言,观其行,进入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努力渗透到潜意识层的境地;反思自身的心性理念与经营实践,观察中外潮流特别是世风国情,曹君对稻盛哲学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著书行文之中,曹君一边爬梳整理稻盛心迹,一边注入自己的见闻感悟,或阐释或点评,或链接或生发,引述与评价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则浑然一体,无论是思辨探讨还是经验印证,自我拷问还是针砭时弊,始终都像思想者的心灵对话,不时迸出的真知灼见,常令人心头为之热、为之凉,为之亮、为之黯,为之起、为之落。必得补一句的是,曹君写书的历程,如他所说,是学习、实践、反省三位一体的过程,“行胜于言”成为曹君的座右铭。
  这部书的文风别开生面。曹君虽是理工科出身,却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他不欣赏八股腔和经院调,钟情俗语俚言家常话并融入文言典故,长于思辨而落笔总挟性情,阐述事理往往娓娓道来,像随笔般挥洒通脱。用此种读来令人称“爽”的语体,完成一部以论述为主的著作,殊为不易。书中附有几篇著者的论文,如遇逢稻盛先生之前的《百术不如一诚》,结识稻盛先生之后的《劝君常深思》、《关于实事求是》等等,相当集中地反映出曹君驾驭文字的能力和个性。
  在我看来,这部书稿的弱点可能在于曹君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某种“仰视角”。在内容和表述上可以罗列出来的若干不足之处,都与此相关。曹君书中说:“一个人的优点像太阳,缺点像月亮。当太阳大放光芒时,月亮就看不见了。一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并取得显著成效后,他的弱点将变得不很重要。”这段话也适用于本书。然而,晚上的月亮通常还是相当显眼的,弱点毕竟须要正视。相信经历“稻盛洗礼”之后的曹君,会在他已经搭建的人文平台上做出更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我是主攻教育的自由撰稿人,曾郑重建议曹君另邀研究价值论、心性学或经济伦理学的名家作序。理由是名人高瞻远瞩,而我自己则隔行如隔山。他听不进,回应的理由分别是:“名人难明草根”和“隔行不隔理”。他希望了解和理解稻盛哲学,并引发感动和共鸣的人写序。拗他不过,于是有了这篇不像序的“序”。自序心弦为稻盛所动
  

自序 心弦为稻盛所动(1)
2001年10月28日,在天津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上,我初次见到了稻盛和夫先生,聆听了他的“经营为何需要哲学”的讲演。因为我懂日语,手头还有中、日文对照的讲演稿,自己也有9年经营者的经历,或许能更确切地理解他讲演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当时我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动,我觉得我遇见了一位亲切、谦逊、具有深刻思想的人物,他手里握有我一直在寻求的真理。
  在讲演中,稻盛和夫先生谈了他的“成功方程式”,谈到了他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听到这些,当时我有一种莫名的惊喜,我不知道怎样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后来我想到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古词,用在这里,很是贴切。
  同年12月我拜访了位于京都的京瓷本部,收集了稻盛先生的全部日文原著,订购了自创刊以来所有的《盛和塾》杂志。
  后来我又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京都举办的“盛和塾第十次全国大会”、在横滨举办的“盛和塾第十三次全国大会”,多次参加了盛和塾大阪分塾的学习会。我多次看到,在学习稻盛哲学的发表会上,企业家塾生在谈及如何接受稻盛塾长的教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改变了自己企业的面貌时,每每热泪满面,使全场为之动容。
  按摩椅行业内世界领先的日本FAMILY(福梦来)公司社长稻田二千武先生是我的至交,常有深谈的机会。有一次他说:“假如由稻盛塾长当日本国家的领导人,或者日本的领导人听得进稻盛塾长的忠告,日本就不是现在的日本,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关系。”在谈到稻盛先生给他的印象时,他说20年前第一次见到稻盛先生,作了自我介绍后,稻盛先生对他的经营作了指点,然后听了稻盛先生的讲演。他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有生以来从未体会过的震撼和激动,像着了迷一样。这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很难用道理来说清的一种感觉”。这20年来,他对稻盛塾长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一直有增无减,无法遏制。他说稻盛塾长是他的恩师,没有稻盛塾长的教导,就没有他的今天,是稻盛塾长改变了他的人生。“如果是为了稻盛塾长,即使牺牲自己我也愿意。”后来我与京瓷退休的福永正三先生聊及此话,福永哈哈大笑。他说,稻田君大概不会为他夫人去死的。心甘情愿为塾长献身的,不止稻田一个人,我们许多人都是这样,因为稻盛塾长比我们重要得多。福永学历不高,原是京瓷精密事业部的技术部长,50岁时,被稻盛先生派往一个收购过来的亏本企业。他对经营一窍不通,但运用稻盛哲学,短短几年就奇迹般地把一个每月赤字1亿日元的企业,改造成每月1亿日元黑字的企业。他是京瓷的功臣之一。
  每期《盛和塾》杂志到手,其中的《塾长讲话》我必定一口气读完;每有稻盛先生的新著出版,我都先读为快;读每一章我都有感动,不同时期读同一章,亦常有不同的感悟。这种感动和感悟积累起来,渐渐深入我的心灵,促使我产生把它写出来、与人分享的冲动。
  在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上我发表的论文《百术不如一诚》,以及在学习稻盛哲学以后写的《解读稻盛成功方程式》、《关于实事求是——读稻盛先生〈企业人所见中国之现状〉》、《〈中共中央党校讲演要录〉有感》等文章,受到稻盛先生的称赞,并在日本《盛和塾》杂志上陆续刊载。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自序 心弦为稻盛所动(2)
2005年1月17日我应邀参加了有500多位日本企业家参加的日本滋贺县大津地区盛和塾塾长例会。在其后的“恳亲会”上,当我上台致词时,72岁的稻盛先生立即转身180度,面朝讲坛,抬头,挺起胸膛,微笑着凝视我,倾听我的讲话。他的这一动作、他谦逊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在讲话中,我说我来自中国江苏的无锡,日本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无锡旅情》。像无锡这样规模的城市,全世界不计其数,但仅因一首歌曲,使日本大多数国民知道了无锡,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现在经济界都了解“知名度”是一种重要武器。人往往不可思议,对某一事物,仅仅知其名,便似乎有了某种理解,容易产生亲近感,这是无锡的无形资产。无锡边上的太湖,面积等于日本琵琶湖的四倍,一千多年前建造的一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在市内流过,北面还有雄伟的扬子江。最近我正在协助FAMILY的稻田社长,在无锡投资兴办一个大规模按摩椅工厂。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把它办成贯彻稻盛哲学的样板企业,办成一个即使让稻盛先生来指导也不觉得难为情的工厂。
  我说,不怕大家笑话,我年轻时,常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动心,不论在现实的世界里或电影、小说的世界里,但我从未为哪位男子动过情。一个男子汉被另一个男子汉所吸引,似乎难以想象,但是在接触稻盛先生和稻盛哲学以后,不知不觉中为其魅力所倾倒,不是被他的名声,也不是被他的业绩,而是被他的人格和思想所折服, 真是不可思议。细细想来,其实也不奇怪,因为45年前,稻盛先生27岁刚刚创业时,有一位宫木电机公司的专务西枝先生,比稻盛先生年长约20岁,为了帮助稻盛先生筹措流动资金,竟用自家的房屋土地作担保向银行借了1000万日元。他对夫人说,如果稻盛的京瓷经营失败,我们就不得不流离失所。他夫人当时说了一句:“一个男子汉迷恋另一个男子汉,那我有什么办法!”就是说45年前,一个中年男子居然被当时不名一文的青年男子稻盛和夫所迷倒,可见稻盛先生身上有着一种怎样的魅力。现在在座诸位,盛和塾3800多位企业家都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被稻盛哲学所吸引是很正常的。反过来讲,正因为我们有一颗虔诚学习的心, 稻盛塾长的能量才会转移到我们身上,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各自事业的发展。
  稻盛先生是通过光明大道到达巨大成功的典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彻底的现实主义优美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典范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对于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对于渴望成功的有识之士,对于一切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的年轻人,都具有莫大的、难以估量的参考价值。把这种价值告诉读者,就是本书的使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引言:关于稻盛和夫(1)
1想法变,一切都变
  稻盛和夫先生1932年1月30日生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县。父母开一间小小的家庭印刷厂。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2。因家境困难,初中毕业后,父亲曾要他辍学就职,由于哥哥的据理力荐,他才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准备去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一位老师出面说服了他的父母,在靠奖学金和业余打工维持学费的条件下,父母才勉强同意他去考大学。可惜考试成绩不理想,稻盛先生只进了名气不大的鹿儿岛大学,专业为有机化学。他在大学里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论文受到有名教授的赏识。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稻盛先生非常苦恼,一时甚至产生过加入暴力团的念头。后经人介绍,才进了京都一家破旧的电瓷瓶工厂——松风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松风工业。他被分配到技术科,从事新型陶瓷的开发研究。企业连年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一起进厂的5名大学生4人先后辞职。他也不安心,想转行,但哥哥不支持。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想,与其发牢骚,埋怨命运不公,不如静下心来,埋头于研究,做好眼前的本职工作。观念一变,心情就轻松了,于是全身心投入研究开发。由于排除了杂念,聚精会神,就容易进入状态,很自然地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久他的努力就有了成果,受到了上司的表扬,他就越发来劲,索性把床、锅都搬进了实验室,废寝忘食,结果业绩越加显著。从这时候起,他的工作和人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开始改变他的命运,而且,让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类似人生观的东西在心里萌动。稻盛先生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感悟而且归纳出了人生最重要的真理,就是人的想法、观念、人生观、人生哲学,对于工作的结果,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卓越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先生开发出一种U型绝缘陶瓷材料,可以替代荷兰菲力浦的进口元件用于电视机的显像管,因而得到了有名的松下电器集团的订单。全厂别的部门都不景气,士气低落,唯有稻盛领导的特磁科欣欣向荣。正当他踌躇满志,希望为改变整个企业的面貌一展宏图的时候,却在开发日立制作所要求的陶瓷真空管时遇到了困难,虽日以继夜地努力,一时未有突破,他很焦急。但是新来的上司,一位外行的技术部长不但不鼓励,反而泼冷水,给他不公正的评价。稻盛先生一怒之下,拂袖辞职。
  第二年,即1959年4月1日,在原企业几位同事及有关朋友协助之下,稻盛先生借别人工厂一角的一幢木结构二层小楼,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简称京瓷,员工28名,资本金300万日元。稻盛先生自己没有钱,大家要他以技术入股。当时他27岁。
  京瓷公司在稻盛先生率领下飞速发展。1984年,为顺应日本通信事业民营化的潮流, 稻盛先生以世人难以想象的、超人的气魄,创建了日本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简称第二电电或DDI或KDDI。这两家公司后来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
  稻盛先生白手起家,40年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2005年3月末结算,集团年销售额超过4兆日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利润接近4000亿日元(约3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7万。经营范围涉及精密陶瓷、电子零部件、数码复印机、手机以及通信事业等领域。集团几十年持续发展,更可贵的是,经营过程像阳光般透明,几乎没有污点。

引言:关于稻盛和夫(2)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被称为“经营之神”,而稻盛和夫先生被称为“经营之圣”,就是在全世界,像稻盛先生这样卓越的企业家,也是凤毛麟角。
  稻盛先生说他的事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具有正确的、明确的经营哲学,并与全体员工所共有。
  3优秀的哲学家
  稻盛先生不但在开发新产品上很有悟性,而且在把握人心方面也颇有悟性。我把前者称为技术的悟性,后者称为哲学的悟性。从小学起他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王。从孩童时代的游戏打闹中,他体会到人心的矛盾和人心的多变,当头头要有勇气,有好吃的要与人分享,肯做自我牺牲等等。进初中前传染上肺结核,他开始理解人的心态与健康的关系。学生时代的种种挫折,让他认识到生活的艰辛和人心的复杂。但是母亲的开朗性格影响了他,让他在失意中振作起来。同时父亲诚实本分、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另一个方面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他的心细如发的经营风格中,从他后来独创的实用而缜密的会计原则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少年时代所受教育中,鹿儿岛出身的两位明治维新时代的代表人物给了他深刻印象。一位叫西乡隆盛,是人格高尚的思想家,他提倡的“敬天爱人”后来成为京瓷株式会社的“社是”。另一位叫大久保利通,他冷静、务实、讲究规则,是一位干练的行政才俊。西乡隆盛的理想主义和大久保利通的现实主义,在后来的稻盛和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稻盛先生参加工作后研发的新型陶瓷虽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高强度、高绝缘等优良性能,但它的开发,特别是生产,不仅单调而且要整天同粉尘和高温打交道,条件相当艰苦。作为松风工业株式会社特磁科科长的稻盛,把微薄工资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自己生活极为俭朴,剩下一点钱,就与部下到附近小酒吧去喝一杯。那时,稻盛对工作和人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见解,他借这些机会向部下诉说,激励他们共同奋斗。死气沉沉的松风工业株式会社内,特磁科却热火朝天。日本第一物产,即三井物产的顾问吉田先生是一位大人物,有一次突然提出要约见稻盛和夫。当听完稻盛进公司后的有关经历,以及对今后公司发展方针等的设想之后,吉田先生说:“稻盛君,你如此年轻,但你却有PHILOSOPHY(哲学)。”与吉田分手后, 稻盛反复念叨PHILOSOPHY这个词,后来它成为稻盛经营生涯的一个关键词。
  在日本很少听说有丰田哲学、松下哲学、索尼哲学这一类说法。但在京瓷成立后不久, 稻盛先生就把自己在经营以及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汇编成《京瓷PHILOSOPHY》,即《京瓷哲学》的小册子,发给员工学习,并与员工一起在实践中贯彻。
  京瓷哲学后又被称为稻盛哲学。它不但是京瓷、第二电电,以及稻盛先生其他各项事业高速、顺利发展的思想基础,而且它的思想的光芒,它所代表的人类的良知和睿智,在信仰混乱的现实世界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稻盛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渗透在稻盛先生的一切实际经营活动之中。它没有什么令人头痛的哲学术语,它深入浅出却又有感动和召唤人心的力量。
  稻盛先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喜欢深思熟虑,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把深刻的思想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创造了许多经典格言,令人一见如故,终身难忘。日语中没有“实事求是”这个词,但稻盛先生却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而能在企业经营这个高度现实的世界中常胜不败;日语中没有“精神变物质”这种说法,但强调人的意志、信念、精神力量的伟大,强调“思念即因”、“境由心生”,是稻盛哲学的重要特色;日语中很少用“辩证法”这个词,但在稻盛先生的著作中却充满着生动的辩证思维,读他的书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

引言:关于稻盛和夫(3)
稻盛哲学首先是稻盛先生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经营的实践中提炼而来,再将稻盛先生对佛教、儒学的学习心得融入其中。它强调成功方程式中的所谓“思考方式”的重要性,这个词日文叫“考え方”,有多种译法,主要指人的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或价值观,它决定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观念转变,人生就会发生180度大转变。正确的、正面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思想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正确的行动,最终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所谓正确的、正面的“思考方式”有丰富的内涵,本书将从许多角度加以阐述,但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利他心”,就是“为对方着想之心”。它超越国境,超越民族,超越时代,超越一切专业领域,是普遍的真理。稻盛先生就是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去判断和应对一切,从不含糊,从不动摇。超越私利私欲的束缚,抱着纯粹的动机,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经营企业,他就“得道多助”,不但得到部下的衷心拥护,而且获得社会多方面的理解、信赖、尊敬及其有力的援助,因此他就格外强大,遭遇障碍时也不会困惑,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他的成功。在京瓷特别是第二电电的创立和经营过程中,稻盛先生的这种利他哲学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实践和哲学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紧密的循环。稻盛先生在经营实践中悟出了稻盛哲学,并把稻盛哲学忠实地贯彻于经营实践,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同时又把在发展中的新的实践经验再提炼,进一步丰富了稻盛哲学。如此循环,使经营和哲学,理论和实践达到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统一。
  4京都奖
  “无利不商”,商人获取利润,同官员得到俸禄一样,无可非议。但是“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君子之财不但应该“取之有道”,而且应该“散之有道”。这个“道”是稻盛哲学的题中之义。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追求全体员工物、心两面的幸福的同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1984年稻盛先生52岁时,他决定用他的个人财产建立“稻盛财团”,并设立“京都奖”,每年一次,表彰世界范围内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各一人。入选者不但要有优异的业绩,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每年11月10日在京都国际会馆召开隆重的颁奖仪式,除颁发纪念奖章外,每人还可获奖金5000万日元。这个奖项已持续了20多年,稻盛先生先后共注入了500亿日元。京都奖又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
  稻盛先生用经过千辛万苦获得的个人财产发放巨额奖金,一是为了实践自己高尚的人生观,对养育自己的社会做出回报。二是希望为许多默默奉献的研究者助一臂之力。另外,鉴于人类科学文明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精神文明研究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稻盛先生特别希望通过京都奖使两者趋向平衡,期望人类社会能够构建起新的更加美好的哲学规范。
  2003年稻盛先生又用个人财产建立了“稻盛福祉会”和“稻盛福祉财团”,为出身贫困、遭遇不幸的儿童提供帮助。
  稻盛先生所做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还有许多许多。
  稻盛先生说,京瓷是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我一直认为我的财产是社会委托我保管的,所以总想回报社会,为民众而用”。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引言:关于稻盛和夫(4)
稻盛先生个人生活简朴,甚至坚持打出租车上班。出差时常常去吃普通的牛肉盖浇饭,他认为生活上追求奢侈的心理非常可怕。个人财产决不用于私利私欲,绝大部分还原给社会,是他的既定方针,也是稻盛哲学的具体体现。
  5盛和塾
  1983年京都一部分青年企业家希望稻盛先生向他们传授经营知识和经营思想,自发组织了盛友塾,后又改名为盛和塾,取事业隆盛的“盛”,人德和合的“和”两个字,又恰与稻盛和夫名字中间两字相一致。
  稻盛先生从繁忙中挤出时间,义务为塾生们讲演,解答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塾生们发表学习和运用稻盛哲学的心得体会,再由稻盛先生予以点评,提出忠告。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学习会,经营者塾生们的认真和虔诚,稻盛先生讲演之精彩,点评之切中要害,令人佩服。
  一般的学习会,往往续持时间越长,学习的气氛越淡薄,越是难以为继。但盛和塾与此相反,塾长和塾生之间,塾生与塾生之间,彼此切磋琢磨已有20余年。学习会不但数量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申请入塾的经营者要经过认真的面试。现在盛和塾在日本和海外共有分塾57个,塾生3800多人,其中有不少优等生;有100多位塾生的企业股票已先后上市。不仅日本国内每次“盛和塾塾长例会”有数百名塾生参加,而且当稻盛先生到美国、巴西、中国参加有关活动时,也常有百余名塾生企业家像追星一样,跟随左右。这么多的企业家,这么长的时间内,追随稻盛和夫这个人,把他作为自己经营和人生的楷模,这一现象,古今中外,十分罕见,我称之为“盛和塾现象”。
  6胃癌手术和佛门修性
  稻盛先生于1997年65岁时决定从经营第一线引退,只担任名誉会长。他认为经营者应该在自己还能做出正确判断之时,就毅然退出一线,给后继者更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另外,他认为卸下经营重担后,可以腾出时间,实现自己投入佛门,进一步修性养心的宿愿。
  不料,稻盛先生刚宣布引退后不久,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患了胃癌。接到医生通知的当天,他仍按预定日程参加冈山地区的盛和塾塾长例会。在回京都的路上,他照样与塾生们谈笑风生。回到家里已深夜时分,他开始认真考虑胃癌的事情,但不久便心情坦然,进入梦乡。他认为与人生的坎坷相比,接受一次手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手术又是在全身麻醉、浑然不觉中完成。但是,在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后,因为伤口缝合不好,术后一星期患部剧痛,大汗淋漓,一天多次更换内衣。医生禁止他进食,只能靠输液维持体力。由于异常的疼痛,心情不好,忍不住向周围的人发脾气。后来,稻盛先生对这一点深感内疚。他说平时经常教育部下要体谅他人,而轮到自己,在这种关口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为了进一步反省自己,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时,稻盛先生就进了京都的圆福寺正式接受剃度,成为佛门弟子,在寺院里认真体验修行生活。此举显示了稻盛先生想从宗教文化中寻求新的人生境界的心迹。在谈及佛门修炼的心得时,稻盛先生说,自己大学里学的是理工科,长期从事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今后可以更自由地探讨和谈论精神世界的问题了。另外,过去讲“利他”,往往需要有意识地时时告诫自己,强迫自己必须这样去做。而现在“利他”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完全自觉的思想和行为。过去要靠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能抓住其本质,从内心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引言:关于稻盛和夫(5)
圆福寺的西片担雪禅师在为稻盛剃度时说过,我们禅宗出家人,以坐禅修身,自然与世无争,但也没有对社会做直接贡献。你从世俗出家,于僧堂认真修行之后,应回归现实社会,继续为世人服务,这才符合佛教的精神。一味在寺庙闭门修行,并非你这个人的职责所在。
  稻盛先生今年虽已74岁高龄,但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清晰。虽说已经引退,但每天仍很忙碌。自己公司的经营,只在有人来请教时才提出若干建议,主要精力放在盛和塾、京都奖这类公益活动上。2005年6月1日我参加了稻盛先生在福冈的县民讲演会,讲演的题目是《人为了什么而活着》。通俗的语言中包含深刻的思想,会场各界听众2200人,其中高中生300名,在稻盛先生演说的1小时40分钟内,全场鸦雀无声,无一人退席,也无人走动,使会议组织者大为惊叹。近年来,参加讲演的听众累计已超过5万人次。稻盛先生的思想影响,已从盛和塾的经营者塾生扩展到一般的市民阶层。
  稻盛先生同时还不断著书立说,让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成功经验,分享他的思想成果。他的新著《生存方式》深刻而精彩,在日本已畅销25万册。
  7中日友好使者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京瓷及其子公司积极来华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分别在广东东莞、上海、天津、贵州等地建立了工厂,员工人数已超过2万。这些企业同样贯彻稻盛先生的经营理念,确保中方合作伙伴的利益,与所在地区关系融洽,业务得到了发展。
  2001年稻盛先生为响应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捐赠100万美元设立“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援助贫困学生。
  稻盛先生还为每年的“中国少年友好交流访日团”提供活动资金。
  2004年4月5日,中日友好协会授予稻盛先生“中日友好使者”的称号。4月6日稻盛先生应邀到中共中央党校,作了《致新时代的中国领导人》的精彩讲演。
  应中国有关领导人的邀请,稻盛先生多次率领日本盛和塾的企业家们来华参加中日企业经营国际研讨会,做主题讲演,传授他的经营哲学。并应邀为著名大学的师生们讲演。
  稻盛先生讲演中的有些重要观点,比如关于命运和因果法则的论述,关于领导人资质的论述,直接来自于中国的古代经典,这些都成了稻盛先生终身的信仰,成了稻盛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稻盛先生的成功以及他的成功理念中有中国文化的影响。
  稻盛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精神规范和伦理道德,这是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东西。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加入WTO和全球化的考验,把以“德治”为基础的经营理念发扬光大之后,必将引领全球经济潮流。
  稻盛先生身上有一种割不断的中国情结。他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把他的成功经验,包括他学习和应用中国文化的心得,传达给中国的企业家。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需要的话,他愿意把盛和塾的活动推广到中国来。他说只要有机会,他还会来中国参加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活动。他说如果自己粗浅的经验能对中国的企业家有所启示,自己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将是他有生之年无上的幸福。在中国又办企业又讲哲学,就是作为中日友好使者,稻盛先生也显得很有特色,与众不同。
  我相信,稻盛先生将超越一般友好使者的身份,他的哲学将超越他的企业的范围,在中国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1人生如戏
听说过去有戏场的对联为“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真是绝了。稻盛先生也讲人生如戏,他说每个人的人生都如一场戏,而戏的主角是自己。自己要演主角,还要写剧本,而且得边写边演。与一开始就晓得结局的戏剧不同,人生之戏如何写、如何演,全靠我们自己。
  有人说命运即宿命,每个人的命运,从他诞生之日就已经定了,自己人生的剧本已由上帝写好。稻盛先生不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改变命运。
  不是说处处要与命运作无谓的抗争,而是说这个主角怎么演,演好人还是坏人,君子还是小人,英雄还是懦夫,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要看你的剧本如何写。成功方程式又叫人生方程式,如果其中“人格理念”这一精神要素是负值,你的人生就是负值,你就是在事实上扮演了反面角色。想写一部积极向上的剧本,演正面角色,就要磨砺心志,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而且越早越好。早一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就能早一日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你人生的每一天、每一瞬间,就可以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你的人生之戏就演得更加精彩。
  人生的各个时期都会出现机遇,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人生没有追求,或者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的,不为捕捉机遇作准备、作努力,稀里糊涂,甚至醉生梦死,那么再好的机遇,也会同你擦肩而过,迅速成为过眼烟云。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人生的目的
人生没有目的,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但是不少人似乎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或者说迷失了人生目的,甚至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有的人得过且过,人生消极暗淡;有的人追求吃喝玩乐,追求刹那的快感;还有人无休止地追求财富、名誉、地位、权力等等。许多年轻人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上班、做事、拿工资、过日子,然后娱乐人生,这似乎成了时代潮流。这潮流或许有它合理的一面,但这样的生活,虽可以给人一时的快乐和满足,然而长此以往,难免使人空虚甚至厌倦。人们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有精神方面的。物质匮乏时,改善物质生活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但是物质的充足并不能填补灵魂的空虚。
  稻盛先生说,这就是我们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不会随时代改变而改变。人心思善,人总想进步,总想给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积极投入工作,尽力发挥长处,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受到别人的尊敬,我就会感到幸福。”这是一般人内心深处都有的愿望。
  金钱、名誉、地位,可让人羡慕,也让人妒嫉,却难让人尊敬;知识、才能、成就,可让人欣赏,甚至佩服,但未必能让人敬服。聪明才智加上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才能让人敬重,并影响别人。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磨砺心志,净化灵魂”。换句话说,就是提高方程式中第一要素“思考方式”的水准。而这一点每个人都可能做到,所谓“人难为李(白)杜(甫),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这个意思。
  稻盛先生说:“也许有人不赞成这种意见,但是我由衷地相信,这种真挚的人生态度,胜过一味追求个人名利或者个人安逸的生活方式。人生阅历丰富的人,能够理解我的人生观,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同年轻人沟通,他们认为青年人听不进这类陈旧的说教。然而我相信,通过真诚的对话,这样的肺腑之言,在绝大多数年轻人那里,也能引起共鸣。”
  

3方程式
稻盛先生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拮据,亲戚中也没有地位名声显赫的人物。小学毕业后考当地有名的鹿儿岛第一中学,连续二年都没考上,只好进了一家普通的私立中学。因小时候生过肺结核,高中毕业后报考大阪大学医学部,结果又落榜,只进了创办不久的鹿儿岛大学。毕业后想进帝国石油公司被拒之门外,到多家公司面试,没有一家愿意接纳他,使他甚至一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后来经大学的老师介绍,才勉强进了一家破旧的亏本小企业。基于以上经历,稻盛先生认为自己能力并不强,更不是什么天才。与他一起创业的7位同事也都是普通的人。同时,在松风工业4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成功,以及同松下电气做生意成功的经历,使他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信。为了鼓励大家,说明能力一般的人照样可以取得成功,稻盛先生想出了这个方程式。后来他又强调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释他的事业为什么能够持续成功。
  稻盛先生说:“能力极为平凡的人,怎样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功?下列简单的方程式,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人生的结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
  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才能、健康状况以及适应性等等,基本由先天决定。‘热情’是指工作热情,对工作努力的程度,这可以由自己决定。
  对‘能力’和‘热情’,分别可以从最低0分到最高100分做出评价。在工作中,这两者是相乘的关系。
  因此,一个人即使没有杰出的才能,但他知道自身的缺点,为了弥补不足,他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的工作热情;另一个人天资聪明,但因此很骄傲,不肯认真工作。那么前者的业绩可以比后者更大。
  第三项要素‘思考方式’,是指你准备用怎样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以至度过人生。‘思考方式’可以在负100到正100的幅度之内打分。受妒嫉、忌恨、憎恶等负面情绪支配的人,精神状态就是一个负数,那么结果他的人生也是一个负数。相反,一个正直向上,抱有积极思考方式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度过美好的人生。
  即使生来就聪明能干,但他看不清人生的方向,只发宏论,不做实事,结果难免一事无成。最坏的例子是那些将自己天赋的才能‘巧妙’地运用于作奸犯科,不断做出错误努力的罪犯。一句话,如果‘思考方式’是负数,一切结果都是负值。
  观察这个方程式,可以明白人生的结果不是由别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双手、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同时还可以明白,‘思考方式’对于人生和事业的成败,起何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稻盛和夫先生的上述方程式,我认为不但是经营学,而且是哲学领域中的重大发明,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同许多自然科学的方程式一样,这个方程式应该成为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下面对这一方程式试作若干阐释。
  人生·工作结果=思考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或者表达为:成功=人格理念-100~+100×努力0~100×能力0~100我们且把“人格理念”、“努力”、“能力”称作成功三要素。
  这个方程式中的“能力”,依照稻盛先生的解释,主要指先天的智力和体力,包括健康、运动神经等。既然多属天赋条件,自己就难以选择。这种“能力”有个人差,用0到100分来表示。
  “努力”(或称热情)也因人而异。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汉到忘我工作的模范,也用0到100分来表示。但这个努力与上述能力不同,不是先天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稻盛先生举例说,一个天资聪明又很健康的人,“能力”可打90分,但他自恃聪明不思进取,“努力”只能得30分,那么两者之积:90×30=2700分。另一个人天赋差些,“能力”只得60分,但他笨鸟先飞,特别勤奋,“努力”可打90分,这样他的乘积为:60×90=5400分。后者得分比前者高一倍,这就是说,天资一般而拼命努力的人可以比天资优良而不肯努力的人,取得大得多的成就。我们周围很多人就是这样。
  然而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理念” ,它是矢量,有方向性,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一个人能力越强,热情越高,但如果他一味自我中心,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或者哲学反动,那么他的人生就是很大的负数,并可能给他人给社会造成很大损害。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稻盛先生说,“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人格理念”,即哲学,令人遗憾,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太明白。我想再加上一句,几乎所有的人也不求甚解。
  看看社会上腐败层出不穷,看着那些才智过人却并无出息或者昙花一现的人物,就晓得稻盛先生说得多么正确,多么深刻,多么一针见血。
  对上述方程式有几点还须加以说明。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4“人格理念”的含义
“人格理念”日文叫“考え方”,直译为“思考方式”,也有人将它译成“想法”、“思维方式”、“态度”等等。在日文中它是个常用词,含义比较宽泛,稻盛先生在不同场合,分别把它解释为哲学、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人格、理念、观念、信念、理想、思想、意志、意识、精神、心、心态、态度、情绪、愿望等等。中文中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单词,可以包括这么多的含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但在方程式中它是第一要素,它的基本含义是清楚的,不难理解。在本书中,我把它译成“人格理念”,虽不能涵盖日文“考え方”的全部内容,但可以说基本正确,而且与“思考方式”,“思维方法”这种不太常用的词汇相比,容易为普通的中国人所理解。同时这个译法也得到了稻盛先生本人的首肯。
  我认为可将“人格理念”分为两个侧面。
  一个是人格的侧面。正面的比如公正、诚实、开朗、勇敢、谦虚、善良、克己、利他等等;负面的比如不正、伪善、卑怯、傲慢、任性、浮躁、妒嫉以及自我中心等等。
  另一个是科学的侧面,就是“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循环。由五官从外界收集各种必要的信息,用头脑加以分析,从复杂现象中导出事情的本质,据此制定计划,然后实行。在实行过程中继续收集信息,再分析,并对照计划,作必要修正,然后再实行这样一个循环,简单讲就叫“实事求是”。先是正确认识事物,然后是拿这种正确认识去改造事物,或创造新的、美好的事物。
  人格侧面和科学侧面相辅相成。稻盛先生说:“充满利己的心目中,只呈现复杂的事像,利己的动机,势必模糊问题的焦点。”就是说利己主义者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时候事情本身很简单,但因为当事人有私心,又要掩饰,掩饰私心、掩饰真相,事情就复杂化,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叫人弄不清,人际关系也因此复杂起来,变得棘手,难以处理。因此一个人格高尚、心地纯洁的人,不受私心蒙蔽,就容易看清事实真相,看出事物规律,并勇于按事实、按规律办事。就是说,只有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始终实事求是。反过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持或提升自己的人格。
  

5成功三要素之间为什么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这里有一个“相乘效果”的概念。就拿稻盛先生作例,天资自然极高,给100分未尝不可,但若考虑健康和体力的因素,“能力”姑且打95分;他自始至终有燃烧般的工作热情,“努力”该打满分,即100分。他是优秀的企业家兼哲学家,但考虑到哲学还要发展,“人格理念”也打95分吧。如果三者关系是相加,总分不过95+100+95=290分,不能突出同我辈常人的差距。但如果是相乘,总分就是95×100×95=902500分,这样的结果符合客观现实,稻盛先生的成就与常人比有天壤之别。他的企业集团去年的销售额超过4兆日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是天文数字。
  相反的例子,希特勒也是天才,他的演说曾倾倒德国人民,“能力”可以打100分。我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他有他的使命感,他也有燃烧般的热情,“努力”达到狂热,也可打100分,他的法西斯思想也到了极点,是负100分,如果三者相加,仍可得正100分,完全不能解释他对世界所造成的空前规模的破坏。如果三者相乘,-1000000分,那就差不多,与历史相符。“小人无过世之才,不足以乱国”,希特勒有过世之才,他乱了德国而且乱了天下。世界上没有比心灵扭曲的天才疯狂努力所造成的后果更为可怕的东西。
  另外,如果是相加,智力一般而加倍努力的人,往往始终超不过聪明但懒惰的人。换言之,“富贵在天”,努力的作用不大,这不合事实。若真如此,兔子和乌龟赛跑的寓言就失去了教育意义。
  同时,因为是相乘,三要素中只要某一要素分数增加,结果将以倍数增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成功三要素中哪个最重要
“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连小学生也懂。但“人格理念”的决定性作用却常被忽略。因它有正负之分,对结果而言最为重要。稻盛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作过说明。
  稻盛先生大学毕业找工作,到处受挫。当时的日本,没后台,没后门,即使有证书、有实力也难就职。屡屡碰壁之余,不免自暴自弃。他想既然这个社会如此不公,穷人得不到照应,没有出路,不如干脆投身黑社会,当个“义贼”算了。他说:“如果当时我真的参加了黑社会,或许就成了略有名声的黑帮头目。因为我有不亚于他人的热情,也并不缺少能力。但这想法是反社会的,如果真跨出那一步,我的人生必将呈现很大的负值。”
  一个才能出众而又不懈努力的人,可以积聚很大的能量。但这能量如果没有人格来管束,可能制造灾难。如果把能力与努力之积比作巨轮的发动机,那么人格就是巨轮之舵。巨轮是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还是倒行逆驶,冲向冰山暗礁,关键全在控制发动机方向的人格之舵。
  稻盛先生还举了日本一名劫机犯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电视台报导,“淀号”劫机事件的犯人、一名年轻的日本“赤军”成员,事后逃亡到北朝鲜。很多年以后,又因违反外汇交易法在越南和柬埔寨边境被捕。这位当时已过50岁的男子要不要送回日本审判,是媒体报导的焦点。稻盛先生说,我们许多人在年轻时都抱有像火一样炽热的正义感,立志要改革这个充满腐败和矛盾的、不公平的社会,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的新社会,我自己也是这许多人中的一员。但是抱有这种志向的人中间,一部分人成了过激派,他们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来改变世界,这就是日本“赤军”。有能力,有热情,有实现社会正义的抱负,这都是好的。但在实行这抱负的过程中却诉诸于恐怖和暴力,这种做法必然伤及无辜。另外,不管你初始的动机多么正确,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凡是与自己的主义和主张不合的人,就要杀害、消灭,这种“人格理念”就是负数。当然,他事实上并没有大量杀戮,只是劫持了日航班机,但因为“人格理念”是负值,在劫机事件发生后的30年间,当事人一直东躲西藏,做一个见不得人的、可怜的逃亡者,到50岁时被泰国警方逮捕拘留,脸面扫地。即使送归日本,也将接受长期的审判,不会再有自由的生活。
  稻盛先生说,这个例子告诉人们,充满正义感、热情高涨、才能焕发的青年人,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但是,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人格理念”出现偏差,出现哪怕稍许的负值,那么人生就可能前功尽弃,就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历史和现实的无数的事例,说明人的“思考方式”或者说“人格理念”有多么重要。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7“人格理念”是变数
它既能变好也能变坏,既能提升也能下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要指受人影响, “人格理念”快速提升。我们看到许多高官落马,这些人能走上高位,并非一开始就是坏人坏思想。大凡这类人都有能力,肯努力,会办事,贡献比常人大, 因此很容易脱颖而出。地位上升,权力大了,威信高了。所有这些既可拿来作更大贡献的资本,但在制约缺失时,又可用来为非作歹,此时他就来到常人不遇的风口浪尖。如果人格动摇,一念之差,就会一落千丈,从功臣变罪人。
  因此,一个有本事的人,尤其有了权威,春风得意时,特别需要以下品质:
  谦虚精神。正视自己的种种局限,种种弱点,谦虚就有十足理由。把自己的身份放低,大海地位低,百川流向它。
  感激心态。自己再有能耐,毕竟孤掌难鸣。机会是别人给的,没他人协助,一事无成。所以理应心存感激,乐意将利益名誉乃至威信,与人分享。
  知足意识。人有私欲,不能否定,但听任私欲膨胀就不正常,必然危及他人,危及组织,最终害了自己。“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 知足是睿智。与其追求虚荣,过度挥霍超过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不如获取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这才接近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这些无非都是理念的提升。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8怎样提升“人格理念”
我们知道了“人格理念”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和思想观念呢?
  稻盛先生说,学习先贤们有关做人的道理,比如佛教、基督教、希腊哲学,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等,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多少拥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把圣贤们的教诲仅仅作为知识来理解和记忆,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必须用它来戒勉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
  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反反复复才能见效。运动员必须天天锻炼才能保持和提高体能。通过学习提升理念一事更是如此,稍稍懈怠,立即降归原处。
  其次是反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为人之道,如果有错,马上纠正。正如人的面孔会沾上灰尘,需要天天洗脸一样,人的心灵也会蒙上污垢,需要天天反省予以净化。人是血肉之躯,一不小心,就会屈服于本能的欲望,屈服于周围的环境,脱离正道。
  学以致用,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这中间需要一个能动的飞跃。这种能动性本来是人类特有的潜质,但是如果不发挥,一切无从谈起;如果不持续发挥,一切都会半途而废。
  稻盛先生说:“回顾自己人生的每一天,其实就是通过经营实践,不间断地提升理念的每一日。”
  总之,“实践+学习+反思”才能有所领悟,才有可能进入哲学的境界。
  强调高尚人格,强调提升理念,并把这作为成功的第一要素,乍看似乎近于迂腐,但其实这才是我们摆脱烦恼,将人生和事业的危机防患于未然的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的良计妙策呢?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9成功和命运
有人提出成功三要素中没有提及命运,是不是不够完整,是不是命运和成功毫无关系。中国有句成语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这东西终究不能完全否定。其实成功三要素中,先天的“能力”也包含部分命运的成分。稻盛先生说人生由命运(经纱)和因果法则(纬纱)交织而成。所谓因果法则,就是说在正确理念指引下努力奋斗,就能创造人生的辉煌,乃至根本上改变命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助者天助”。三要素的乘积变大,成功概率就大大提高。
  几年前,我儿子考上大学时,我写给他一封信,其中有以下几句话:“欣悉考入横滨国立大学经营学部,爸、妈为你感到骄傲。你有做企业家的欲望是好的,至于将来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主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努力是否得当,也看时运,看你周围的大环境,小气候,现在还难以预料。”
  在学习了稻盛哲学以后,我这个观点有了改变,或者说发展。我告诉儿子:“我相信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成功的经营者。既然你能考上横滨国立大学,就职时又能考上有名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证明你的天赋能力算中等偏上。而根据稻盛先生的成功方程式,要获成功还需两个条件,一是不懈努力,二是观念对头,这两条缺一不可,但也只要有这两条就行。而这两条不是先天条件,全靠人为。换言之,你完全可以做到,而决不是不能做到。当然,像稻盛先生这样出色的大企业家,属稀贵资源,高不可攀。但像你爸一样,当个稍有作为的小企业家,或比我更有出息,应该没问题。而能这样也就不错。”
  在这里我不再提时运或环境,即命运的因素。我认为过分强调命运的作用,不是积极有效的思考方式。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10成功三要素之相互关系
在成功三要素中,稻盛先生把“能力”定义为先天因素为主,这是有道理的,也便于解释,便于同“努力”是后天的人为因素这一概念相对应。但我们实际上讲的能力,比如语言能力,作文能力,经营能力等等,可以经过训练,或者说后天的努力来提高。就是说人的“能力”中,有即使努力也提高不了的先天的部分和经过努力可以提高的后天的部分。
  另外还有所谓“潜在能力”的说法。就以学开汽车为例,我50岁才学会驾驶汽车。如果说20岁可合法学开车,那么这30年之间,我虽然没有开车的实际能力,但在我身上却一直存在着开车的潜在能力。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这种潜在能力就变成了实际能力,或者说“显在能力”。如果我不努力,或怕出事故,或认为下面驾驶员有八九个,当头的大可不必亲自开车。如果我这样想,那么我就不会主动去学,就永不会开,开车这种潜在能力最终将同我的身体一起埋葬。学游泳,学外语,甚至经营企业等也一样。人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潜质,几乎人人具备,并不要求特别的天分。话说回来,我虽会开车,技术却差劲,特别倒车蹩脚,我成不了赛车手。当赛车手,特别要当赛车冠军,那只是少数或个别人的天资,我的潜质中缺乏这种天赋。不过我能自己开车上下班,星期天不麻烦驾驶员,有时还可提高办事效率,达到这些目的就足够了。就是说“潜在能力”要变成“显在能力”这件事,同“努力”和“人格理念”有关。
  另外“观念”正确,就能保持旺盛的“热情”,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心性。总之,“人格理念”、“能力”、“努力”这三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以上阐述归结到一点,无非想说明“人格理念”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决定性的作用。而我们很多人却总是忽略这个真理,社会上的一切乱象,因此而生。
  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先生一个伟大创造,而稻盛先生本人就是实践这个方程式的典范。在日本没听说过丰田塾、索尼塾,却有个盛和塾,有弟子三千八百,况且都是经营者,下面员工有几十万人。我们的孔夫子也不过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盛和塾还扩展到了美国、巴西、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由此可见稻盛先生之人格魅力,可见稻盛哲学之引人入胜。
  我认为,稻盛哲学,包括这个方程式,不仅是经营者的无价之宝,而且不失为医治中国社会现代浮躁病的一副良药,希望社会各界都有人来研究它。
  

11把方程式编入百科辞典
我初次听到稻盛先生这个方程式时,有一种深刻的感动。后来在许多场合向许多朋友介绍过这个方程式,大家都认同这个方程式,尤其对三要素的相乘关系,以及对“人格理念”有正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在有关杂志上发表了上述解读的论文后,不少人来信,表示很受启发,认为这个方程式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解释,便于记忆,便于传播。不但我们成年人可以用这个方程式来对照和反省自己的人生,而且广大青少年在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学习、理解并记住这个方程式,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现在我们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许多青年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按照上述方程式,这必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人生,对他们的家庭,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辛苦教育、辛苦学习的结果是负数,那么就不能不令人忧心。
  有位教育界的朋友不但在针对教师的讲学中生动地引用了这个方程式,甚至将这个方程式编入了《中国教师新百科》辞典,这样做是很有眼光的。我们知道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内,有各种表达自然规律的方程式。但在人文科学领域内很少有经得起推敲的、体现科学价值的方程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自然科学。稻盛先生的成功方程式可以说是人类精神财产中的瑰宝。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个方程式,希望人们像记住最重要的人生格言一样,或者像记住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一样,记住这个方程式。赞赏这个方程式,将这个方程式作为知识来理解、记忆、阐述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实际应用。在后面我们会看到这个方程式在实践中的威力。
  

1实践中抽象出理论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对怎样才能成功,却众说纷纭,真懂的恐怕不多。特别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最易被人忽视。有关“成功”的定义,多不胜数,而其中稻盛的方程式最妙,我想很少有哪种说法可以超过它。
  “即使只具备普通的能力,也能获得成功。”稻盛先生为了说服一起创业的同事接受这一论断,想出了这个方程式。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稻盛先生能够“想出”这个精彩的方程式,我们一般的人却“想不出”呢?
  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苹果落地之类的现象,司空见惯。那么苹果为何落地而不飞天?认真观察并注入深刻思考的牛顿由此触动灵机,从中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为什么牛顿、稻盛能有如此伟大的发现,对我们普通人又有怎样的启示呢?稻盛先生有一段关于发现、发明及创造的话,正好可以作答:“创造这件事,只有在集中意识、调动潜意识、不断的、深入的、苦苦的思索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不在心中反复琢磨,单靠聪明机智,单靠一时的心血来潮,灵感是出不来的。”
  

2叔叔的负面意识
稻盛先生说,开始提出这个方程式时,曾把“能力”放在前面,即人生的结果=能力 ×热情 ×人格理念。后来意识到还是“人格理念”最为重要,把“人格理念”调到了前面。
  稻盛先生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鹿儿岛受教育,就职时才到了京都,完全是一个乡下人。家庭、学校用的都是鹿儿岛土话,所以不但京都方言不会讲,连普通话也说不好。大学成绩虽属优秀,但只是乡村大学,从全国来讲,不是高水平。自己从小就好强,就职以后一直想有所作为,但究竟怎么做才好,自己不清楚,常常觉得很苦恼。像自己这样才能并不杰出的人,想做出杰出的成绩,需要什么条件呢?他说,首先想到的是工作“热情”,无论做什么,“努力”很重要。后来又想到“人格理念”的重要性。他说,意识到这一点,与自己儿时叔叔的言谈有关。
  稻盛小时候,亲戚中有位叔叔常到家里来玩。鹿儿岛的汉子中不少人喜欢豪言壮语。这位叔叔,白酒下肚后就说大话。他列举鹿儿岛知事、议员们的大名,然后说:“这些家伙在小学里的成绩还不如我,勉勉强强才进了初中。我头脑比他们聪明,只是因为家里穷才没能升学。”语气中洋洋得意,瞧不起那些有出息的人,认为自己比他们优秀得多。
  听叔叔讲自己了不起,小稻盛一方面并无反感,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那么了不起的叔叔却一事无成,只会来我家喝酒吹牛,而那位据说成绩差劲的人却当官做了知事。这是为什么?”后来在心里这么解释:“在小学的时候,就能力而言,也许叔叔确实优秀,但叔叔自以为聪明,放松了努力,结果成了没有价值的人;而那位比叔叔笨的人,因为拼命努力,却能够出人头地。”
  这位叔叔为了替自己游手好闲的行为找到正当理由,有一次又说道:“隔壁那笨蛋清早一起身就干活,我脑子好,早晨就是睡懒觉也不要紧,那人因为笨,只好起来干活。”言下之意,头脑不聪明的人,在人家还睡觉时就不得不起来做事。叔叔对他们表示轻蔑。
  稻盛觉得叔叔这话不对头。本来,清晨早起努力工作的人值得尊敬,可是以叔叔的价值观看来,那只说明他们头脑笨。对叔叔的言行,少年稻盛开始产生反感。
  他说,小时候的这些想法,从叔叔身上得到的教训,同后来提出这个方程式,以及看重其中的“人格理念”是有关系的。
  

3肺结核和“心态”
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稻盛先生有时又称之为“心态”。因为它的正、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所以极其重要。对此,稻盛先生在少年时代患病时就已经有所思考。
  1944年,稻盛13岁时患上了肺结核。在盘尼西林发明之前,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稻盛父亲是长兄,住在稻盛家的大叔、大叔母先后死于此病。此后小叔又吐血不止,也住稻盛家,由稻盛父亲悉心护理。当时家中出现了肺结核病人,都瞒着外人,关在屋里休养。但没有不透风的墙, 稻盛家被称为“结核的巢穴”。稻盛在升学受挫后,又染上结核,情绪十分低落,发热躺在床上,有时甚至想到自己可能就这样死去。一天,好心的邻居夫人借给稻盛一本书,是谷口雅春写的《生命的实相》,书中许多话引起年幼而早熟的稻盛的好奇。“我们心底有吸引灾难的磁石,它会从外界吸引疾病、失业、刀枪等等。”“我们内心描绘的事物,会通过现象在我们周围显现。内心不予呼唤的事物,决不会作为现象在我们周围出现。”还是孩子的稻盛读到这些话,不免困惑:“我的内心并没有呼唤结核病到来么。”但在反复思索过程中,稻盛渐渐意识到, 谷口雅春说的有道理,结核病确是应自己脆弱的心灵的呼唤而至。
  作为长兄,稻盛的父亲对患病的大弟和小弟精心护理,而不许家里其他人接触病人。特别在病人临终前,体质弱化,体温下降,空气中结核病菌密度增加,传染性增大,稻盛很为父亲担忧。但父亲满怀兄弟手足之情,尽心尽力照料病人到最终,虽然一直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却始终没有受到感染。另外,比稻盛大3岁的哥哥,对结核病并不介意,并不刻意躲避,结果也安然无恙。而稻盛当时虽然只有13岁,却已从书本上得知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染,而且常常在家族中扩散。为避免感染,稻盛每当经过叔叔的房间之前,先行深呼吸,然后捏着鼻子快速跑过。结果一味忌讳、讨厌结核病,一心想从病人处逃离的稻盛反而染上了。阅读《生命的实相》,思考自己的处境,稻盛意识到是自己心态不好,招致了结核病菌的侵蚀。可见心态有多么重要。
  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从医学角度讲,很可能是经过病人房门前的刻意的深呼吸,以及经过病人房门口后的深呼吸,吸入了病菌。
  后来因为忙于躲避美军对鹿儿岛不断的空袭,忘记了疾病,稻盛无意中痊愈了。如果没有战争,一直躺在床上静养,一个心事重重的孩子,很容易胡思乱想而陷入悲观,肺结核恐怕难于治愈,至少好转不会这么快吧。
  《生命的实相》一书还有许多充满宗教哲理的话,让稻盛先生终生难忘。
  “将痛苦视作不幸,是认知的错误。痛苦是心灵成长的必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为痛苦而喜悦。
  “信念是‘心念世界’中命运的雏形,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切,都由这个雏形发展而来。
  “人们在遭遇灾难的时候,总认为灾难是外部世界强加于自己的,自己并无过错。但我们遇到灾难而受伤害,其实还有内在的原因,就是说这种灾难与我们的心态相关,两者之间是一种‘物以类聚’的关系。我们内心不去召唤,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会主动跑到我们的身边。
  “被预知的‘未来’,就是在‘心念世界’中正在发生的‘现在’。某件事情既然在‘心念世界’里已经发生,作为在‘物质世界’的投影,它必将在实际上发生。
  “要想做成一件事,就不能让这个念头中断,必须长久保持对它的希望和热情。思念的长期而持续的集中,会产生将所想之物吸引过来的磁力。就是说,成就事物必须的要素——灵性和智慧——就会聚集到你周围,自然而然地促成你把事情办好。”
  这些话无非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强调方程式中“人格理念”这一要素的极端的重要性。
  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经历初次的人生挫折——升学失败,又身患重病,遭受死神的威胁。这时候,带有宗教色彩的《生命的实相》一书中直白的语言,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冲击和洗礼,这与他日后事业的成功,以及他世界观的形成,可以说息息相关。
  

4水库经营和“思念”
1959年4月1日,京都陶瓷株式会社正式成立。过了不久,稻盛先生去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讲演,题目为《水库式经营》。所谓“水库式经营”,是讲企业经营顺利,赚了钱,不要全部用光,要像水库一样,把一部分钱储存起来,正像干旱时水库可以滋润庄稼一样。当经济不景气时,储备的利润可以用来救急,起调节作用,避免企业发生危机。松下强调经营资源要有储备,留余裕。松下讲完后,听众中有一人提出疑问:“水库式经营果然有道理,我也理解了。但是松下先生有金钱上的余裕,可以造‘水库’,我们的企业财务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没钱造‘水库’,怎样做才能造‘水库’,请给予具体指导,否则,我们不可能搞水库式经营。”
  松下一瞬间露出稍许困惑的表情,沉默片刻后答道:“具体办法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经营要留余裕,你必须得这么想。”松下讲这句话后,没有再作具体说明。听众以为答非所问,哄堂大笑。
  但是稻盛先生与众不同,他说这句话像电击一样,深深地触动了他。具体怎样去赚钱,如何去造“水库”,不是别人能教,不是教了就会的事情。但是,首先“你必须得这么想”。思念是“因”,没有“因”,哪来“果”?“心不想,事怎成?”独有他理解了松下讲话的真髓。因为稻盛先生有类似的经验,又喜深思,所以稍受启示,立即引起强烈共鸣。这里讲的是“思念”的决定性作用,即方程式中的第一要素。首先从要搞水库式经营这个想法开始,这个想法、思念或者说念头强了,就会促使你千方百计,把心中的念头变为现实,就能够实现水库式经营。
  稻盛先生说,松下的讲话使他再次明白了“思念”、“心态”、“人格理念”的重大意义。日语的“考え方”就是“心中所思”,就是“用心进行的思考”。
  稻盛先生说,此后他结合经营实践,提出了“人生·工作结果=人格理念×热情×能力”这一方程式,并反复向员工解释。从松下得来的重要启示,自己确认的观念,用自己的方式表述,并与员工共享。
  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工作也好,人生也好,几乎就由这个“人格理念”给决定了。这个方程式中的能力和热情固然重要,但人的思想观念、心态或叫“人格理念”更为重要。因为三要素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所以每个人的工作和人生可能产生巨大差异,就是同一个人,由于思想观念的改变,他的人生可能发生180度大转弯,可能转好,也可能变坏。所谓“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稻盛少年时代阅读《生命的实相》,思考疾病根源时,开始意识到人的“心态”的重要。而松下的话如雷贯耳,稻盛先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在大企业家松下那里得到了确认。稻盛先生提出这个方程式,与《生命的实相》的作者以及松下,虽然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又是发展了谷口雅春及松下幸之助的思想。用简洁明了的方程式来表达工作,表达人生,表达成功,又表达得这样精彩,可以说是创举,是史无前例。越单纯越容易深入人心,容易为一般人理解和记忆。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接受、研究、记住、运用这个方程式,创造自己人生和事业灿烂的成功。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5天风哲学和“愿望”
不久稻盛先生又接触到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村天风的哲学思想,进一步确认了方程式中第一要素对人生的作用。天风先生出生于明治末年,从小就是顽皮大王,小学时曾因打闹致人以死,被学校开除。个人经历曲折多舛,20岁前后患严重肺结核,肺部一个大洞,吐血不止。濒死之际,拜印度一位瑜珈圣人为师,潜心修行,不仅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恢复了健康,而且从此大彻大悟,事业、人生大获成功。
  天风先生反复强调:“不管你人生中发生过什么,不论你过去做过什么,你今后的美好人生全由你的积极心态来决定。
  “这个宇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它保证每个人都有幸福美好的未来。不管你现在处于何种逆境,遭遇何种不幸,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正等待着你。能否得到它,全在于你的心态如何。
  “自己的未来中,正有美妙的好运等着你,请相信这一点。不要憎恨别人,不要忌妒别人,不必愤世嫉俗,抛弃一切阴暗的思想,保持开朗的心境,点燃希望的火光,相信人生的幸运必然到来,无须任何疑虑,满怀信心朝前走。
  “人生因自己的人生态度不同而迥然不同,仅此而己。但人们却不懂这一简单的真理,因为不懂,所以迷惑,所以人生就暗淡无光。只要相信这一点,你的人生必然前程如锦。
  “对自己的未来决不可持悲观的想法,要坚信自己的前景光明,幸运必将光临,并为此不懈努力。”
  稻盛先生30多岁时读到天风先生的著作,对他的思想非常佩服。同时对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的重要性加深了认识。
  后来稻盛先生在京瓷内提出如下口号,也有天风哲学的影响,或者说是在天风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以渗透到潜在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和热情,去达成自己设立的目标。”
  这里的“愿望”,是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的另一种表述。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的,这样一种“渗透到潜在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在强调“愿望”必须强烈的同时,稻盛又强调“愿望”必须纯洁。办法之一是“每天反省”。稻盛先生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有无利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有,就要极力排斥。通过这样的反省来净化心灵,非常重要。”
  

6善念生善果
差不多与此同时,稻盛先生从另一位日本著名哲学家安冈正笃处知道了中国明代《阴骘录》中袁了凡的故事,故事说明一个人观念的转变,可以彻底改变他的整个人生。这就是“善念生善果,恶念结恶果”的因果法则。这里对人的观念(心态、思念、愿望、想法等等),除了用强烈、纯洁来描述外,又引入“善”的概念。后来,稻盛先生又认真学习了佛教的有关论述。并写了一本以青少年为对象的书《你的理想必能实现》。出版后自购一千册,送给日本全国各少年教养院。犯错误的少年们纷纷写信表示:“读了你的书,有了重新做人的勇气,出教养院后,一定要成为你所说的善良的人。”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二宫尊德的诚实与勤奋
后来,稻盛先生又读了明治时代宗教家内村鉴三写的《日本人的代表》一书,其中谈到了农夫二宫尊德的事迹。稻盛先生说,自己将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和“努力”列为人生与经营的主要因素的观点,在二宫尊德身上得到了印证。二宫尊德的诚实和勤奋以及由此获得的成功,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宫尊德生于江户时代,自幼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披星戴月地在田间劳作。夜里在油灯下读书,因为耗油,遭受伯父斥责,想学习却不能如愿。据说他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拼命工作,用一把锄头,一把铁锹,把荒地改造成良田,许多人慕名请他。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600多个贫困的村庄变成了五谷丰登的富乡。晚年为“幕府”起用,登上江户城楼时,一介农夫二宫尊德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透出的气质,与天生的贵族毫无二致。
  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精益求精地努力工作,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和金钱的报酬,而且忍受艰苦本身就是最好的精神修炼,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提升人格最有效的办法。
  二宫尊德认为“无论做何事,如不全身心投入便是罪过”。
  同时二宫尊德又是赤诚之人,他毕生从不动摇的信仰就是诚实,他对世故和权术一窍不通,他相信只要真心诚意就能够感天动地。他认为事情办不成,原因在于诚意不够,只要诚意传达到位,上苍也会协助你成功。他说“转祸为福,唯有至诚,非权谋算计所能及也”。就是说“至诚”超越一切聪明和智慧。他又说“精诚所至,动天地而泣鬼神”。这同我们的前人所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如出一辙。
  二宫尊德虽然只是旧时代的一个农民,但他的所想所做,引起了稻盛先生的共鸣。稻盛先生十分推崇他,在讲演和著作中多次提到他,在谈到成功方程式时又以他为例。稻盛先生及他的京瓷和二宫尊德在根本上乃是一脉相承。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8福泽谕吉的话和方程式
明治时代的思想家福泽谕吉曾经对“实业社会的大人物”也就是成功的企业家应有的形象作过如下勾画:
  思想深远如哲学家;
  心术高尚正直如元禄武士;
  加上小俗吏的才干;
  再加上土百姓的身体;
  方能成为实业社会的大人物。
  稻盛先生读到这段话时很有感慨,觉得福泽所描绘的理想的实业家所需的素质,同自己提出的方程式中的三要素正好不谋而合。
  做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需要兼备“哲学家”、“武士”、“小俗吏”、“土百姓”四种人的长处,将它们合于一身。
  所谓“哲学家”,就是具有深刻思想,善于探究事物本质的人。元禄时代的武士崇尚忠义,人格正直高尚。“小俗吏”指明治政府的基层官吏,他们往往灵活、狡黠,善于弄权,甚至善于行贿受贿,但是同时他们头脑反应敏锐、富有才干。他们“俗”的一面固然不可取,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精明能干,却是经营者也必须具备的素质。“土百姓”就是农夫,他们身体强健、吃苦耐劳。
  稻盛先生说,土百姓的身体,指强健的体魄,不怕吃苦,可以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小俗吏”的才干,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恶用”,但这种才干相当于经营者的“商才”或“能力”;而“人格理念”相当于“思想深远如哲学家,心术高尚正直如元禄武士”。福泽的话,实际上用另一种说法强调了“实业社会的大人物”即成功企业家的三种必要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理念”。稻盛先生说,读了福泽的话,自己对方程式中三要素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入的理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9释迦说“心”
稻盛先生有时把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直接称为“心”,(日文就叫“心”,跟汉字的“心”完全一样。但译成中文,只能根据语境译成“心”、“心性”、“心态”、“心灵”或“心地”等)。他说方程式中的“热情”或“努力”也是“心”的产物,可见这个“心”有多么重要。
  稻盛先生的人生转折,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成功。他说,像他这样的人往往相信“技术万能”或“科学万能”,但是自己从年轻时开始,就意识到比科学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心”。走上社会后,更深切地体会到人的“心”或者说“心态”对人生的关键作用。他反复地、执著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结论是人生根本的目的、意义不是别的,就是“提高心性”、“净化心灵”。为什么呢?他引用了《佛教圣典》中释迦说“心”时的诗一般的语言:
  这个世界由心指引,由心牵动,由心支配
  迷乱之心,让世界充满烦恼
  万物以心为先,以心为主,由心产生
  以污秽之心指导言行
  苦难就跟随他
  如同车跟随拉车的牛
  以善良之心指导言行
  欢乐就跟随他
  就像影子跟随身体
  行恶之人,遭受恶报而痛苦
  行善之人,领受善报而快乐
  心污浊
  人生之路崎岖不平
  必会因此而跌倒
  心清纯
  人生之路变得平坦而安宁
  以身心纯净为乐之人
  可破恶魔之网,在佛道上行进
  心静之人得安乐
  愈加努力,日夜修心
  心灵污浊的人,必定会在人生道路上跌倒。成功和幸福一定会光顾心灵美好的人。稻盛先生说,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经营。经营者心地纯洁,他的事业就稳定。方程式中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主要由“心”决定,所以他把“提高心性,扩展经营”当作金科玉律。
  以上几节,一方面说明稻盛先生思想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从别的角度说明方程式中“人格理念”的含义。在稻盛先生这里,心、心态、思念、愿望、想法、意识、理念、观念、人格、精神、哲学等等意思大同小异,而这些无一不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有巨大作用。人讲求一个精神境界,你怎样想,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1能力(1)
做不到的事要如实承认
  稻盛先生说:“1955年4月,大学毕业初次就业时,我是一个道地的乡巴佬。此前从没有在大城市生活过,说话有浓重的九州方言。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都祈望有谁快来接听,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鹿儿岛口音,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后来我意识到,不应该被一种劣等感所支配,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下决心努力克服它,这样就不会有过多的挫折感。
  我自己对自己说:‘我是乡巴佬,从乡村大学出来,社会上的事情什么都不懂,缺乏常识,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比任何人都要更努力,否则,我就无法成功。’
  就是说,不否定自己的弱点,而是如实接受它,不必刻意掩饰,这样反会觉得轻松,这种态度是进步的起点。
  在京都一家小公司工作时,我学到了这一点。从那以后,在我的人生中,我曾多次对自己重复上面这些话。”
  实际上做不到的事,不要假装能做到。首先承认有做不到的事,才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开始。
   人的能力总有局限,或者说有适应性。不承认这一点,勉强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比如,叫歌手去搞体育,叫短跑选手去搞大相扑,即使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出成果。把精力用在发扬自己的长处上,往往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把精力用在克服自己的短处上,则常常事倍功半。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提醒人们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但是我认为,这句话还有更为重要的含意,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一个人的优点像太阳,缺点像月亮。当太阳大放光芒时,月亮就看不见了。一个人的长处充分发挥并取得显著成效后,他的弱点将变得不很重要。
  当然,正如稻盛先生所说,我们首先如实承认而不是掩饰自己的弱点,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懂得扬长避短, 才能开始向成功迈进。
  超越平庸
  稻盛先生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只要各门课程勉强及格,就能升级,就能毕业。这同通过极大努力,取得门门优秀的学生,表面上似乎没有太大区别,及格和优秀一样能毕业。但两者之间,不仅是成绩差两级,而且包含更重要的本质差别。成绩全优的学生,为了出类拔萃,必须突破若干的壁障,而在这过程中,有时必须做出拼命的努力。
  “满足于及格就行,还是敢于不断地向‘第一’挑战,不单纯是一个成绩高低的问题,这反映了两者精神上的差异。如果要实现高目标,必须超越多重壁障,而最大的壁障,是自己的一颗追求安逸的心。
  “只要战胜自己,就能克服其他的壁障,取得卓越的成果。人有好逸恶劳的倾向,主动激励自己,不断克服困难向前进,是一件难事。但是,当努力获得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人的最伟大的能力,就是战胜自我的能力。
   稻盛先生所说的“战胜自己的能力”,跟方程式中先天的能力似有区别,主要是靠后天有意识培养的一种能力。
  天才和白痴都是少数,除这两种人之外,一般的人在先天的能力方面,虽然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差别不会很大。因此,通过后天有意识培养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比如这里讲的“战胜自我的能力”,就不能说是某些人独有的天生的能力。靠教育训练,特别是在实践中,通过提升“人格理念”就可以培养和加强这种能力。而这种“最伟大的能力”不但是优秀学生,可以说是所有成功者共有的能力,你想成功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1能力(2)
战胜自己
  稻盛先生说:“一个学生头脑不很聪明,但非常用功,以优异成绩毕业。另一个学生头脑很聪明,不用功照样轻松毕业。后者评论前者,说:‘那家伙拼命死读书,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认真起来,他才不是我的对手呢!’
  “毕业之后踏上社会,看到前者获得成功,后者又会说:‘那家伙学生时代并不怎么样,我可比他强多了。’贬低同学,言下之意是自己的能力比成功者更强,更大的成功属于他自己才对。
  “事情果真如此吗?‘拼命死读书’意味着少玩乐、少看电视、少追求眼前的快乐,意味着必须战胜自己。同样,事业上获得成功,也意味着必须抑制贪图享乐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工作。
  “战胜自己,需要强大的意志。在评价人的能力的时候,应该把意志的强弱考虑进去。意志软弱,回避与自身作斗争,一味选择安逸,这种人的能力归于低劣。”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获取成功的能力,决不仅仅限于所谓的“智能”。
   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稻盛先生为什么要把意志的强弱也归入能力的范畴?因为意志力,或自我克制力,是立即起作用的、最现实的能力。意志软弱的人即使聪明也难有出息。
  我们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先战胜自己,才可能战胜困难或者对手。所谓“战胜自己”,就是让一个积极的自己战胜一个消极的自己;一个乐观的自己战胜一个悲观的自己;一个勇敢的自己战胜一个卑怯的自己;一个踏实的自己战胜一个浮躁的自己;一个谦逊的自己战胜一个傲慢的自己;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的自己战胜一个一味追逐名利或者一味贪图安逸的自己。稻盛先生说,战胜自己与其说靠“智能”,不如说要靠意志。意志是什么?人的意志是人的“生命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并在使用中磨炼。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与先天的“智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智商一流的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在全国范围内专门选拔、集中培养的天才少年班的成员中,后来真正获得预期成功的也只是少数。因为他们虽然个个天资非凡,却未必都具备明确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胆大心细
  稻盛先生说:“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两类,一种人细致、周密、一丝不苟,趋于内向;另一种人豪爽、大胆,归于外向。织布需要经纱和纬纱,事业成功需要两种性格兼而有之。
  “历史剧中常有剑客登场,外表上显得漫不经心,甚至醉态可掬,但对背后偷偷袭来的敌手却不失警惕之心。拔剑,向后一击而中,观众为之喝彩。主人翁豪爽的外表之中,内藏着分毫不差的纤细的神经。
  “光是大胆豪爽,难以将工作做到完美无缺;只靠细致缜密,无法产生挑战新事物的勇气。事业需要豪爽和细致、两种正相反对的性格兼备的人物,在需要豪爽时做到豪爽,需要细致时做到细致。一个细心而敏锐的人,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产生了真正的勇气之后,才算得上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才。
  “生来就兼备两种性格的人很少,但是,不管原来是哪一种性格,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兼备两种性格,而且让它们在高位平衡。”
  豪爽的性格也好,细致的性格也好,为弥补和完善自己天生的气质,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

1能力(3)
 性格的完善和平衡,显示一种能力水准, 也是一种必须通过努力才会提高的能力。豪爽有余、细致不足,容易流于“蛮勇”,往往把事情搞砸。而细心有余、胆气不足的人也难成大事。一般而言,一个做事谨慎、一丝不苟的人,在实践中练出了胆略,往往可委以重任。而生性豪爽的人,要训练出纤细的神经,则比较难些。但是,只要有意注意,某种程度上使豪爽、细致两者兼备,是可能的。同时磊落豪爽、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可以吸引头脑冷静、处事周密的人,彼此取长补短,共成大事。
  抑制本能心
  稻盛先生说:“人生来就兼有本能和理性两个方面。要吃要喝,要争要斗,有占有欲、有妒嫉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企求家族的繁荣,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人们往往基于这种本能,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就与动物没有区别。如果能够对状况进行客观的观察,人应该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
  “抑制本能非常重要。有意识地抑制本能,人的心中才会产生让理性可以进入的空隙,人才能进行逻辑思考。问题在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抑制本能并非易事,人缺少本能就无法生存。我并不主张完全排除本能,重要的是:人不能受本能的支配,我们应该用意志的力量来抑制住本能。
  “人顺从本能是自然的事,所以抑制本能非常困难,不是简单就能做到。在利己的欲望刚刚冒头的瞬间就察觉到,并为抑制它而有意识地做出努力。”
  必须学会控制本能心。这样会使理性活跃,提高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 人饿了要吃饭,否则不能维持生命,想吃饱吃好是人的本能。但吃多了反而损害健康,而用公款大吃大喝就超越了道德界限。
  不仅是食欲,人的其他本能的欲望也无不如此,一定限度之内是天性,是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超出限度,必将扼杀理性,所谓“利令智昏”、“欲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结果必然是损人害己。
  我们不是清教徒,不必片面强调“清心寡欲”,但抑制本能的欲望,不使其膨胀,“发乎情,止乎礼”,从而让理性发挥作用,做出正确判断,把事情办好。这却又是一种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靠有意识的努力来培养的能力。
  将意识聚焦
  稻盛先生说:“所谓理性,是指人的心中用于逻辑思考和判断的那一部分。运用理性时,要将意识聚焦,正像为了点火,用透镜将太阳光线聚焦一样。将意识集中,叫做‘有意注意’。与此相反,比如突然听到巨响,不禁大吃一惊,这种本能的反应叫做‘无意注意’。
  “进一步说,人的心,如果从本能及利己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那么就能从中发挥出一种比理性还要敏锐得多的、强大的力量,就是所谓‘灵感’。它迅速、正确而且明确,它的出现,不须经过烦琐的分析和复杂的逻辑思考。历史上的伟人,往往因为获得‘灵感’而成就其伟业。但是这种‘灵感’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它是怎么来的,好像大家都不太明白。
  “为解决某个问题天天苦思冥想,伤透脑筋,某个瞬间突然心中一亮,计上心来,宛如神的启示。勇敢面对逆境,不断追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始终坚持人间正道,同时一味埋头苦干,那么自助天助,上帝就会给你‘灵感’,使问题顺利解决。”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1能力(4)
人通过对理性的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像激光光束一样,随时将意识高度集中。可以在必要的一瞬间,启动理性,抓住问题的核心。
   感动上帝,让上帝肯慷慨地赐予你‘灵感’,这也是一种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前提,一是摆脱私欲的束缚,让心灵获得自由。二是埋头工作,殚精竭虑。而这二者正好与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和“努力”这二项相对应。
  稻盛先生在这里提到了“有意注意”这个概念。“有意注意”是日本已故著名哲学家中村天风先生在《研心抄》一书中着重研究的。所谓“有意注意”,就是能动地、有意识地去关注某一特定的事物。“有意注意”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一种能力。“有意注意”由兴趣引起,而兴趣可以培育。“有意注意”的特点是可以用同样强度的注意力去关注呈现在你面前的各种事物和问题,可以自由地从一个跳到另一个,正如探照灯用同样的光度在必要的方向可以自由转动一样。这同只把心思固执地用于一事一物,不能轻易转向的“钻牛角尖”的心态完全不同。
  能力用将来进行时
  稻盛先生说:“在设立长期目标的时候,我有意将自己的能力设定在超出现有水平的某一点上。换句话说,我选择自己现有能力达不到的目标,选定未来的某一时点达成这个目标。
  “为了到时实现目标,领导人必须有计划地提高自己及其团队的能力,提高到设定的目标所需要的水平之上。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现在的能力,判断当前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光这样不足以向新事物发起挑战。只有做出努力,使现时点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在将来某个时点一定实现,才能产生出惊人的成果。”
  想要向有价值的事物发动挑战的人,必须能够看到自己能力的现有水平及其未来水平两个方面。
   能力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稻盛先生这个说法很独特。认真想想,事情确实如此。将自己过去某时点的能力,同自己现时点的能力作比较,再想一想自己曾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那么就会明白:从现时起,应该如何努力才能在未来某个时点,达到必要的能力水准。
  用将来时看能力,就是相信人的能力会提高,相信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就让人类在各方面能不断进步。缺乏这个信念,拘泥于用现有能力下判断,是一种主观武断。
  稻盛先生创业初期从客户处拿到的新订单,全是当时的技术能力做不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比如半年,提高了能力就一定能做到,他抱着信念向客户做出保证。但在期限内能否解决,并不能正确预测,这种风险逼迫自己的团队拼命努力。结果不但兑现了承诺,拿到了订单,又提高了技术,而且从中悟得了“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这个重要的道理。
  学生通过每天的学习,不断增加知识,提高能力;我们通过每天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但这种一般性的学习和工作,因为缺乏特别的紧迫性,所以能力的提高往往慢且小。稻盛先生设立高目标,并限时达成,不给退路,迫使自己和部下快速而且大幅提高能力。这就是稻盛先生与我们的不同之处。
  塑造自己的人格
  稻盛先生说:“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间,有很多精力充沛、富有才干的人物。他们具有敏锐的商业目光,善于捕捉机遇,才能非凡。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群里,能够获得很大成功的,也只是极少数。这是为什么?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1能力(5)
“多数企业家依靠的是自己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当然这些对于企业家而言,是必要的,但仅凭这些并不足以防止事业走向失败。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只凭个人能力打拼,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向风险事业挑战。但是,因为过分迷信自己个人的才能,往往至多取得一时的成功,事业难以长久。
  “但是有一种人,他不做自己才能的‘奴隶’,而能把这种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他具有优秀的人格。高尚的、受尊敬的人格,是‘主人’。它能够控制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与生俱来的完美人格几乎没有。开始阶段,可以依靠自己的才智、能力以及好胜心取得某种成功。但要让事业持续成功,就必须努力提高心性,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如果缺乏坚强的心智,我们很容易成为自己才能的“奴隶”。
  这里谈到了方程式的第三要素“能力”和第一要素“人格”之间的关系。人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充分发挥,不但离不开“努力”,更离不开“人格”。
  初步的成功可以靠能力,但进一步的、持续的成功必须靠人格。人如果稍有成功就盲目自大,做自己才能的“奴隶”,就意味着开始失败。要呼唤人格这位“主人”出来当家做主。不可恃才傲物,“别做自己才能的奴隶”,这句话应该成为聪明人的人生格言,聪明才会变成“睿智”。
  关于“能力”的问答
  问:领导人是天生的,还是培养出来的?
  稻盛答:我自己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答案应是两者都有道理。同存在天才的运动员、音乐家、艺术家一样,也有天生就具备领导能力和领袖气质的人。但是我相信,多数人即使不具备这种先天的才能,只要培训得当,照样可以成为称职的领导人,哪怕达不到杰出的程度。
  而比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领导人自身的努力,以及作为领导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的哲学。一个团体最可悲的是:领导人有才能,但对事物持否定态度,把团队引向错误的方向,结果使之破灭。
   有人说,人的能力大体可分七种。一是语言能力,就是语言或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演说家、作家。二是逻辑或数学能力,就是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法学家。三是音乐能力,如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四是空间或视觉能力,如美术家、建筑师、航海家。五是身体或运动能力,如运动员、舞蹈家以及手脚灵巧的人。六是社交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如社会活动家、营销专家。七是内省能力,就是进入自我的能力,如思想者、哲学家。当然,人的能力还有其他各种分类方法。不论是某种特定的能力,还是人的综合能力,确实存在个人先天的差异。但是如前所述,要将自己的能力或者长处充分挖掘,在现实中充分发挥,就少不了后天的“努力”,这是一个要点。另一个更重要之点是方向性。腿壮,臂膊粗,而且拼命拉车,但如果方向相反,结果只会走向反面。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努力(1)
工作的意义
  稻盛先生说:“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抚养家族,需要通过工作获取报酬。但是,如果出身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不用为生活而奔波,那又会怎样呢?当然日子可以很悠闲,可以过得轻松愉快,但如果总是虚度光阴,就会感觉到很无聊,难以忍受。所以工作不仅是为了拿工资,工作包含着某种比赚钱更重要的意义。
  “工作给人以精神的满足。事实上我们通过工作,可以寻找到人生的新的意义和体验。但是另一方面,日复一日的工作不免劳心费神。长期重复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者必须向非常困难的事情发起挑战,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为了某种义务不得已才去工作,就只会觉得十分辛苦,辛苦的工作不得不持续多少年,会让人难受、痛苦。
  “那么,怎样才能把辛苦的工作变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呢?
  “首先,自己对自己说:‘工作就是乐趣’。有意识地努力重复这样的话,时间长了,就会从内心真的产生对工作的喜爱。”
  有没有终生投入的工作可做,是人生幸与不幸的关键,但首先要找到工作的意义。
   工作不是苦差使,努力工作是人生幸福的条件,努力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幸福。与其说由于竞争不得不努力,不如说人生本来就应该努力工作。树立这种“工作观”,抱这种信念投入工作,必会产生成效,从中自然萌生喜悦和满足。
  人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提高能力,陶冶人格。认清工作的意义,人才会持续努力工作。反过来讲,也只有在孜孜不倦的工作过程中,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工作的意义和体味工作的乐趣。稻盛先生刚就职时,因为企业各方面的条件太差,曾经不安心,发牢骚,甚至准备辞职。在这种心境下,当然发现不了工作的价值,更谈不上体味工作的乐趣。后来他意识到一味发牢骚没有意思,无济于事,不如埋头工作为好。观念转变的瞬间,他果然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以后,不但开发出了新产品,有了杰出的成果,而且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催生了他的精彩的人生哲学。
  突破壁障
  稻盛先生说:“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之差,不过薄纸一张。没有获得成功的人未必缺乏责任感,事实上其中不少人有诚意,有热情,工作努力,在这些方面他们与成功人士并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如此,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人们或许感叹世道不公。实际上,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层薄纸之差,但是它竟是一层不易突破的壁障。
  “这个‘差’是什么?是坚韧性和忍耐力。
  “失败人士在遭遇壁障的时候,一开始就认定壁障无法突破。换句话,他们努力是努力了,但努力到一定程度,就停顿了。这种人碰到障碍,总会寻找适当的借口,停止努力。
  “要实现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必须持续坚忍不拔的努力,必须打破自己头脑里的既成概念。‘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如果持有这种顽固的固定观念,那么就不可能突破壁障,如果超越界限,就能达至成功。”
  壁障最终必能突破,这种自负和自信,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而这种坚韧性又会把我们引向更大的成功。
   所谓成功,就是要成功突破壁障。成功人士有信念,他们遭遇壁障时,一开始就认定壁障必定会突破,然后千方百计努力突破壁障,结果就突破了壁障。非成功人士有时也很努力,但这种努力,因为缺乏信念支撑,在遭遇障碍和挫折时,就不能持续,结果往往功亏一篑,中途放弃了原本可以做成的事。可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差,仅仅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之差,却是重大的观念之差、信念之差,于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努力(2)
热情开创新时代
  稻盛先生说:“列举许多条理由,结论是‘因此不可能’。这也没有,那也缺乏,不可能的理由总能找得出来。
  “如果大家都是这种精神状态,决不可能开拓新的事业。
  “首先,就是应该在什么都没有的前提之下,着手新事业。无论碰到哪种困难,一定要完成新项目,必须先有这种强烈的愿望。然后,为了达成目标,怎样调集必须的人才、资金、设备、技术等等,要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计划。在实施新项目的过程中,难免碰到预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要克服它们,获得成功,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强烈的愿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逼近目标。
  “只要这样,我认为一定会梦想成真。
  “有人问你成功概率是多少,你或许答不出,但这并不重要。要创造新事物,重要的不是统计数字,而是创造者的热情和意志。”
  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任何革命,都靠革命者的热情开创了新时代。
   热情开创新时代,努力迎来新人生。这就是革命者们,也是稻盛先生的经验之谈。在新的事业开始之前,虽然不能准确预测成功的概率,但是,“首先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有这样的气概,事业才能开始。想办成事业,首先要一股热情,或者激情,而且始终保持它。然后千方百计,踏踏实实,不屈不挠,一步一步前进。一步与一步积累起来,也会产生相乘效果,使量变成为质变,产生飞跃,达到超过意想的成功。
  迷恋工作
  稻盛先生说: “‘最好现在就辞职不干。’或许你正在这么想。
  “说实话,我自己就这么想过。每当工作筋疲力尽时,我就想起了学生时代,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连续数天,用功到深夜。感觉难受时,真想逃离那苦海。就是现在,我也时而陷入同样的心境。
  “但是,真辞职了,生活就变得五彩斑斓了吗?那也不见得,要是我辞职的话,不出三天,便急于回去工作,否则更受不了。
  “常有人说,我对自己太苛刻,生活过得太辛苦。但不管多么艰难,我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尽管沉重的工作负荷常常使我心力交瘁,但是我仍然从心底里热爱我的工作。
  “有的人从事着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但是,如果他们能从内心感到工作的快乐,就会不觉其苦。
  “只有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寻得乐趣的人,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要想成功,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先得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
  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不断加班,忙得不可开交时,真想休息和调整。但放假连休几天,在家里就憋得慌,不知所措。有的人退休以后,离开了工作,又找不到其他事情来打发光阴,精神上会非常失落,并因此大大影响健康。
  工作是生活以及精神的需要,它有快乐的一面,但它又有辛苦的一面。在辛苦的工作中体会出快乐,寻找出工作的意义,才会觉得苦也值,才会热爱以至迷恋工作,才能做出显著的成绩。这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共性。
  精于一业
  稻盛先生说:“把精力倾注在一个领域,钻深钻透,就能明白人生的真理,理解大千世界,森罗万象。
  “比如一个优秀的工匠,经多年潜心研究,掌握了卓越的技术。这样的工匠,就是谈论人生,也会有精辟的见解。一个僧人,经反复修道,磨炼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僧人,即使涉及与修心养性的教义无关的领域,也能说出深刻的道理。其他例如绘画、著书等,任何精通一艺者,都会有同样的涵养,达到相同的境界。

2努力(3)
“可惜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轻视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缺乏耐心,怀疑手头的工作是否真有意义。他们常要求上司分配更重要的工作。其实,这样的人无论让他干什么 ,都不会满意,总是不肯尽心。
  “知识广而浅,似乎什么都懂,但什么都只懂一点皮毛,等于一无所知,一无所长。相反,精通一技、一艺、一业,就能融会贯通,举一翻三,乃至领会宇宙的真理。”
  精于一业就可理解一切。究明一个事物,就可理解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隐藏着普遍的真理。
   稻盛先生在新型陶瓷领域精耕细作15年,使这种新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创造了一个“新石器时代”。但京瓷公司毕竟只是一个陶瓷元件厂,新型工业陶瓷这个行业毕竟只是一个较小的行业。然而,稻盛先生倾注心血,在这一领域钻研很深,而“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隐藏着普遍的真理”。京瓷哲学就是这种真理的结晶,是稻盛先生在这一段实践过程中悟得的经营和人生的真谛。而仅凭这个哲学,稻盛先生勇敢地闯入了对自己而言完全陌生的、全新的领域:通信事业,创建了日本第二电信电话公司,并且很快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可见精于一业可以举一反三,可见“隔行不隔理”,比“隔行如隔山”更加正确,而这个“理”就是哲理,就是哲学。
  我们提倡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六腑俱全。个性中包含共性,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不管什么行业、什么领域,达到一定深度,就会触类旁通,柳暗花明,殊途同归,进入哲学的境界。
  自辟蹊径
  稻盛先生说:“原以为倒霉,结果却是幸运,人生常有这样的事。
  “我初次就职,是京都的一家小企业,当时经营状况很糟糕,工资迟发,奖金没有,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我曾认真考虑过辞职,但哥哥批评并阻止了我。一是新工作不好找。二是家里经济困难,需要我的薪水补贴家用。这种情形下,除了继续留在公司外,我别无选择。唯一可以选择的是改变我自己,就是改变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从工作中寻得乐趣,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我静下心来,埋首于研究开发不久,竟有了可喜的成果。因为蹩脚的小公司缺乏优秀的人才,我就显得相当突出。上司表彰我,我工作就更来劲,上司就更称赞我。这种良性循环使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假如一开始我就很幸运,既有满意的工作,又有舒服的环境,那么,恐怕就没有今日的我,没有我今日这样的成就了。”
  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一味地怨天尤人,就会不知不觉将心灵封闭,看不到以至放弃了人生中潜藏的良机。
   稻盛先生的经验说明,我们往往无法选择自己周围的环境,或者说处境,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选择对环境采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可以改变我们的处境,甚至改变命运,并由此进一步明确地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与稻盛先生同时进公司的四位大学生先后辞职了,稻盛先生也考虑过辞职。其实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留或辞,即使留下,如果仍然牢骚满腹,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人生不可能时来运转。辞职后处境会怎样,关键也在自己。如果说,当年稻盛先生留在松风工业、专注于新产品的开发是对的,那么四年后他选择离开松风工业、创建京瓷无疑也是对的。当初的留和尔后的辞都是正确的,因为这种留和辞的背后都包含着积极奋进的精神。

2努力(4)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肉体
  稻盛先生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肉体。’(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这句古老的格言,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至今它仍有深刻的意义。
  “如果有志于当领导,就必须注意保持自己身体健康。因为一个团体的负责人,不应当让自己的健康状况影响到对事物的判断。健康欠佳时,会无意识中回避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决策而流于轻率判断,会给许多人带来麻烦和不幸。
  “老实说,当健康状况影响判断能力时,领导人就应该主动辞职。可以转而当参谋,用自己多年的知识和经验,为团体再作贡献。”
  领导人必须做出努力,始终保持一个与健全的精神相对应的健全的身体。因为领导人必须有能力做出公平无私的、对全局有利的正确判断。
   一般讲精神的健康影响肉体的健康,但是稻盛先生在这里强调相反的情况,即身体健康影响精神意识,影响判断能力,而作为集团领导人,还可能影响整个集团的命运。所以领导人保持健康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一种对集团的责任,所谓“君子善养千金之体”意义就在这里。当健康衰退时就应自觉退居二线,这是天经地义。
  身体垮了,即使天才也无从发挥,因此,健康是人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维持或者改善健康状况需要做出持续的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人的观念和意志、毅力都有关联。
  人的生命由肉体和精神即身、心两个部分组成。肉体遵循肉体的生命规律、精神遵循精神的生命规律,而两者又密不可分。身、心必须统一,不可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作个比喻:奏出美妙的音乐要两个条件,一是高档的乐器,二是技能高超的乐手。乐器再好乐手没水平,或者乐手虽好乐器太劣质,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人生须时时反省
  稻盛先生说:“人生要反省,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判断,是否符合做人的正确准则,要不断认真反省,借以戒勉自己,在尽可能冷静而谦虚的反省中度过人生。当意识到自私、任性或懦怯时,就应自我告诫:‘不可只顾自己’,‘鼓起勇气,坚持正义’。不断重复这样的反省,就会在犯错误之前自我警醒,从而避免失策、失态。
  “比如,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年轻时磨砺心志,艰苦奋斗,事业有成。但不知何时起,陶醉于成功,变得骄横起来,令人叹息。人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溺于名声,不知不觉中就会变质。不管你自以为达到了多高的境界,如果你不能始终谦虚,不能时时反省,不能坚持学习,你就必然退步,降回故我。这虽然遗憾,很不幸却是我们人的本质。
  “天天忙忙碌碌,终日沉溺于事务,我们常常因此忘记了反省。这样的生活无从提高我们的人格。必须有严格的自我反省,才会促使我们变得高尚。”
  人生中缺乏反省,成功即成失败之母。
   我们最早从《论语》那里学到了“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而稻盛先生天天要进行自我反省。他认为“反省”是提高方程式中“人格理念”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地位越高的人,越忙越要抽时间反省,反省用一点时间,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肯反省的人,或难于成功,或成功即为没落的契机,很容易转胜为败。人得意就忘形,得志就专横,这种现象在历史和现实中司空见惯。不会反省,不从他人和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历史反复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其实并不高明。

2努力(5)
尽管我们经常走弯路,但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的世风中,我们很少听到真诚反省的声音。
  有的人“自小看看,到老一半”,甚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辈子浑浑噩噩,无甚长进;另有人却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短时期内进步神速,判若两人。区别何在?无非因为后者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地、深刻地反省自我,对的发扬,错的改进。而前者喜欢文过饰非,本能地保护自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向别人,或归于环境,自己总是“千有理、百不错”,从不触及自己的灵魂,不愿反省和检点自己,更谈不上每天谦虚认真地反省了。
  鲁迅先生说过,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懂得及时、主动并深入地反省自己,从而减少错误,或较快地纠正错误。
  稻盛先生在“努力”这一节中谈到人生须时时反省,就是说反省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反省是一种内心活动,反省通向悟境。“悟者,吾心也”,心无灵犀点不通,反省须自觉,他人无从替代。
  读书开阔视野
  稻盛先生说:“阅读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从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
  “即便深夜下班回家,我仍不忘读书。读总是放在床头的中国古典以及有关哲学的书籍,在浴池里也读书,周末有闲暇时,整日读书是我的嗜好。
  “你或许认为繁忙就无暇读书,但我想,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哪怕抽出几分钟,翻开一本好书,读一节好文章而有所感悟。
  “当然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经验来学习,但读书会使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富有意义。同时,书本还会教给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自身的直接经验,加上读书得来的间接经验,构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础。
   开卷有益。读好书,等于吸收整理好的、高质量的信息,同我们头脑里原有的信息碰撞,可以触动联想、激发智慧的火花。间接经验往往会启示、确认或帮助提升我们的直接经验,对正确观念的形成、成熟和巩固,作用莫大。人生几十年,读书还是不读书,边思考边读好书,还是不思考只读闲书,人生的境界将有天渊之别。
  一本好书是作者的经验、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认真阅读,用心去感受它,就会像陶渊明先生一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稻盛先生的书,常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我有许多弱点和毛病,但因为喜欢读书,并在“会意”时有所思索,才对自身的不足有点弥补。我常为没有时间读更多的好书而感到遗憾,但读书已成我的习惯,书将陪伴我到终生。
  将能量灌注给部下
  稻盛先生说:“领导者单枪匹马做不成的事,必须有部下协助。但即使领导者一腔热情,而下属缺乏同样的热情,事情仍然不能成功。天赐良机,而且万事俱备,项目有了完善的资源,但如果无法鼓起团队的士气,仍将一事无成。
  “相反,物质资源虽不充分,领导者满怀热情,向部下诉说事业的意义和目标,使他们理解并接受,上下同心,事情就可能成功。将自身的能量注入部下,使团队的能量水准达到甚至超过自己。
  “如果部属只是同意配合你完成项目,那么该项目成功的概率大约是30%;如果部属对你保证说‘我们一定尽力干’,那么该项目成功的概率大约是50%;但是,如果将你的能量注入部下,他们把该项目当成自己的事业,那么该项目成功的概率就可达90%。”

2努力(6)
要了解部下对项目持多大的热情,并将你的能量注入部下,直到他们激情燃烧,这是领导人的首要任务。
   我在企业里提倡“能力、努力、协力,三力主义好”。要办成事业,需要全体参与者同心协力,需要所有人能量的结集。这能量从何而来,首先是领导者的理念与部下共有,然后是领导人的能量注入,激情点燃。领导者个人的努力变为全员共同努力,“成功的概率就可达90%”。
  物质分可燃性、不燃性、自燃性三类,人也与此类同。一般而言,自燃性和不燃性两类人是少数,多数人具有可燃性。领导者必须具备自燃性,然后点燃具有可燃性的部下。像“新干线”一样,不仅是车头,而且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合力使列车高速飞驰。
  天天努力
  稻盛先生说:“我不做长期的商业计划。今天的工作能否顺利进展,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尚且无法确知,我们又怎么能预见十年以后的景况呢。我对自己说,要认真过好每一天。今天努力了,就能看清楚明天。天天努力,积累起来,五年、十年,成果就相当可观。
  “与其去担忧无法预知的将来,不如踏踏实实过好今天这一天。我认为这个信念很重要。今天全力以赴了,作为结果,可以相当正确地看到明天。天天努力,就可能对将来如何变化,进行有意义的推测。”
  天天努力不懈,就可以开辟未来。要正确地预知将来,只有靠今天的努力,因为将来位于今天的延长线上。
   这里强调努力过好今天这一天。人生由每一个今天组成。记得小时候读《明日歌》,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的警句,这与稻盛先生的心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远虑依据什么呢?无非要靠日常努力积累的经验。认真过好每一天,天天勤奋,做好工作,精通业务,理解生活,就可以体会人生的真理,开拓美好的将来。否则近忧、远忧,剪不断,理还乱。“杞人忧天”者心理脆弱,未必有什么远见。每一天都踏实工作,虚心学习,认真思索,才可能产生远见卓识,才可能对将来进行较为正确的预测。
  用百米赛速度跑马拉松
  方程式中的“能力”除少数天才外,多数人处于平均线上下,相差往往不是很大,所以“热情”或者“努力”就极为重要。
  1959年稻盛先生创办京瓷时,日本同行业内早已有了规模较大,而且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仅在名古屋,就有日本特殊陶业公司和日本电瓷瓶公司两家有名企业。前者生产汽车发动机点火装置,同时也在研究开发新型陶瓷。日本电瓷瓶公司生产输电线路用的电气瓷瓶,技术实力强大。稻盛先生初次就业的松风工业就是败在它的手下,不久破产了。
  当时的京瓷仅是一家街道工厂,与上述公司无法类比。资金、厂房、设备、人才、技术、经验以至企业声誉等任何一个方面,或者从综合实力上讲, 稻盛先生说:“同他们比,刚刚成立的京瓷,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能力’。要缩短与这些优秀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要赶上并且超过它们,除了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稻盛先生和他的团队一开始就齐心协力,日以继夜拼命干,不久大家都显得筋疲力尽。虽然工作卓有成效,苦中有乐,但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体力上能吃得消吗?能长期坚持下去吗?不仅员工中有怨言,就是稻盛先生自己,有时也觉得这样极度的辛苦,恐怕难以为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努力(7)
稻盛先生对员工们这样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就着手经营。用马拉松赛作比喻,我们是14年后才刚刚起跑,而且我们是没有多大能耐的无名小卒,如果用一般速度来跑,我们将毫无胜算。能否坚持到底,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只有用百米赛的速度来跑马拉松全程,否则永远追不上他们。”
  然而,员工们认为,用百米赛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全程,是不可能的。针对这种情绪,稻盛先生说:“大家说,这样蛮干,身体会垮。说得没错。但新手迟发又慢跑,我们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必然越来越大。能坚持到何时不知道,我们至少得尽力急起直追,尝试用百米赛的速度来跑马拉松全程。”
  稻盛先生就这样说服了员工,全力疾驰,一刻不停。在不知不觉中,大家习惯了高速度,终于赶上并超过了同行业所有的大企业。
  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这样的努力才配称“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人们都羡慕、敬仰成功者,似乎成功者都是天之骄子。其实成功一点也不神秘,成功决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方程式列出了成功三要素,稻盛先生虽然将“努力”作为成功的第二要素,但它却是一个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天天实践着的要素。即使是天才,如果不肯“努力”仍将一事无成,我们从日常经验中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努力”有个程度的问题,有一个“量”和“质”的问题,怎样的“努力”才是名副其实的“努力”,怎样的“努力”才能够与成功挂钩相连呢?我们的古人用“一攫一掌血,一棒一条痕”这句话来形容,握棒时要握出满掌的血印,一棒打下去,要留下终生的血痕。用这种气势去做事,事无不成。稻盛先生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用百米赛的速度跑马拉松”这样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可见这“努力”两字的分量之重。
  关于“努力”的问答
  问:听说,你经手的所有的事业项目,从没有失败。请问你有什么秘诀?
  稻盛答:非常单纯。项目成功之前,我决不放弃,失败首先是一种心态。当然,在每一个项目开始之前,我必定认真审视它的价值,只有在内心感到确有把握时,才着手参与。而一旦投入,不管遭遇什么障碍,决不轻言放弃。一条路走不通,就找别的路,直到走向成功。
   有人说,每个儿童出身时就具备的“潜在能力”,比达·芬奇使用过的能力还要大得多。如果这是真理,那么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潜在能力”,就更加巨大。稻盛先生创业时28人的团队,后来发展成为二个世界500强企业,就是一个好例。但是个人也好,团队也好,“潜在能力”要变为现实能力,要产生结果,就必须通过“努力”,持续不断地、孜孜不倦地“努力”,就能发挥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力”的相当部分是“努力”的产物。
  付出努力,得到成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得到惊人的、不同凡响的成果,这就是稻盛先生和所有成功者共同的经验。“天道酬勤”,这也是宇宙中本来就包含的真理。
  

3人格理念(1)
决不丧失希望
  稻盛先生说:“我相信,我们心中所想的事物,会由现象呈现出来。
  “但是我刚踏入社会时,丝毫没有这种想法。当时我到处碰壁,做的每件事都不顺利。但即使在那种处境之下,我也没有失去希望,没有失去开朗的心境,就靠这一点,成就了今日的我。
  “当时我住二楼一间地板翘裂的破旧宿舍,面积不足10平方米,榻榻米也破旧不堪,连席草都露了出来。我搬来煤炉和锅,自己做饭。
  “公司的研究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和谐。宿舍背后有一条小河,河边一排樱花树,黄昏时分,我常常独坐河畔,吟唱童谣“故乡”。我的心伤痕累累,隐隐作痛,我不知道怎样缓解这种痛苦,籍着放声高歌,打起精神,直唱得有足够勇气投入明天的工作,我才回到宿舍。”
  我们决不可能完全摆脱痛苦和烦恼,但是,即使处于最低潮,我们仍然可以努力,不失去对明日的希望。
   稻盛先生告诉我们,即使在人生最低潮、最痛苦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希望。心里想着希望,朝着希望的方向不停地努力,积以时日,希望的事物就会出现,所谓“梦想成真”,就是这个意思,这并非不可能。相反,如果因为事事不顺利,事事不如意,或者因为受到某种意外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丧失了希望,不再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那么你的人生真的会黯淡无光。“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是不失希望,坚持努力,逆境和苦难总会过去,机会和幸运一定会光临。人生需要这样的信念,其实只要你这么想了,你的心境就会自然地转阴为晴,甚至立竿见影。
  “积极心态”、“正向思考”是所有成功者共有的特征,这与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完全不同。比如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懂得坏事可以变为好事,承认挫折是心灵成长的机会,那么,你不但能够有效地克服沮丧、烦闷等消极情绪,满怀信心,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在这过程中一定会萌生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灵感,成功乃是必然的结果。
  不要只看稻盛先生现在如何成功,如何伟大,他年轻时同我们有一样的苦恼,一样的失意,一样的徘徊。问题是不要陷进去,要解脱出来并朝着希望奋进不息。
  追求人间正道
  稻盛先生说:“我年轻时就学会了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会自言自语:‘不能这样,这不是人应该做的,理想的人不该如此。’我领悟到,一颗追求正确的心,也就是追求理想的心。
  “升学考试落榜,就职考试失败,我曾十分沮丧,但并不服输。我想一定要更努力,要考一个好学校,进一个好公司。在奉命开发新型陶瓷、从事单调的研究工作时,我鼓励自己尽最大努力,使陶瓷成为最优质的材料。
  “即使处于近乎绝望的环境,我仍然不失希望,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拼命地、不知疲倦地工作。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多种失败、困难和挫折,但是这一切,同时也是难得的磨炼心志的机会,促使你发奋图强,通过诚实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苍绝不会无视真诚的努力和追求正确的决心。
   不仅是怀抱希望,而且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要永远追求正确,也就是追求理想,这样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上苍会帮助始终不渝的人。稻盛先生说:“我年轻时就学会了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学会了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这句话太重要了。稻盛先生年轻时已经学会了,所以有后来辉煌的成功。我们现在学会了没有呢?我们往往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上丧失思考。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3人格理念(2)
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会遭遇困难或问题,其内容自然因人、因时而异,但“会遭遇”则是共性,可以说这是人的宿命。把困难或问题看作机会呢还是看作倒霉,这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对待问题的态度往往比问题本身更重要。我在工作实践中,在学习稻盛哲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问题观”:问题即机会。问题发生,正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机会,解决与该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机会,防止类似问题或更大问题再发生的机会,加深与当事者之间信任关系的机会,积聚勇气、磨炼意志的机会。遭遇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生意义的精彩所在。
  避开“捷径”
  稻盛先生说:“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去京都一家小型陶瓷公司工作。我与公司经营层发生争执,又受到工会的攻击,曾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我想象带领一个团队攀登险峻的高山,半途中,或许有人扭伤了脚,有人产生了畏怯情绪,有人失足跌入悬崖。上司常常劝我选择妥协。换句话说,就是规劝我选择较为平坦的登山道路,慢慢登上山顶。
  “对上司的忠告,我作了认真的思考。但结果我仍选择走崎岖的路,作垂直攀登。我知道我是一个脆弱的人,如果选择好走的路,慢慢地爬,在到达山顶之前,恐怕我已经放弃了。队友们由衷信任我,如果我选择安逸之道,他们会很轻松,但走这样的路,不能到达真正的幸福。
  “坚信自己选择的是正道,不管途中多么危险,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我下定决心,直线登上顶峰。为了全员一起攀上山顶,我对别人对自己一样的严厉苛刻。”
  走安逸之道,大抵都到不了目的地。
   这里讲的是成功无捷径,想走捷径,就达不到成功。爬山是垂直攀登还是迂回前进,当然要看具体情况。稻盛先生这里所说“选择走崎岖的路,作垂直攀登”,是指不回避矛盾,主动迎击困难。比如有些企业或组织里人际关系复杂,领导人往往怕得罪人,明知不对,也不敢批评和处理,使不良现象蔓延,这背后无非是私心作怪。稻盛先生正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工作时又身先士卒,所以他可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无须回避矛盾,不必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对别人可以同对自己一样的严格要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带领团队到达光辉的成功之顶。
  信赖关系从自己内心构筑
  稻盛先生说:“缺乏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成功,企业经营尤其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就是说从自身之外去寻求信赖关系。
  “然而我错了。我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与别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就无法建立。如果别人觉得你的内心不可靠,即使原来的朋友也会离你而去。与别人的信赖关系,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外在反映。
  “我曾多次遭人背叛,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应该诚心诚意地信赖别人,并且不断自问自答:我自己的心是否值得别人信赖?如果不是,我得马上改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使自己蒙受损失,也要相信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
  信赖,应从自己内心而不是从外面求得。
   你内心想什么,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哲学,你为人是否可靠,这些都通过你的各种言行,不断向周围发出信号,人们都在接受这信号。你可信,别人就愿意与你交往,甚至追随你。你值得别人信赖,而你又赤诚信赖别人,别人甚至会因此进步。信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诚意无敌”,你诚挚待人,诚实处事,即使原来信赖度较差的人,也会因感动而诚心相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3人格理念(3)
信赖有一个特点,就是相互性,不信赖别人,就把自己放在不被别人信赖的地位。许多情况下,信任别人就等于解放自己。中国明代《菜根谭》中的金玉良言:“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意思是说,你信任别人,别人未必百分之百“诚”,而你则已经“诚”了;相反,总是猜忌他人,他人未必都“诈”,而你自己已经先“诈”了。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这段话更深刻,更实用。“宁人负我,我不负人”,我们应有这种气度。
  如实观察
  稻盛先生说:“心纯见真,清彻纯粹的心灵可以看见真相。充满利己的心目中,只看到复杂的事象。比如一事当前,先问自己可获得多少好处,这种自私的欲望,会使最单纯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总想让别人看好自己,这也是一种利己的动机,它往往模糊问题的焦点,延迟问题的解决。
  “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才能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观察和认识事物。被利己欲望弄得混浊的心目里,再简单的问题看起来也非常复杂。
  “即使对自己不利,仍然应如实观察和反映真实情况。如果自己有错,就要如实承认。常有这样的事:当开始用纯粹的目光审视事物时,突然会出现非常简单的方法,使问题马上得以解决。但是如果不摆脱私欲的束缚,一味追求自身的快乐或虚荣,你的双眼就被蒙蔽,事物的真相在你面前是模糊一片。
  “但是,仅仅看清真理还不够,为了坚持真理,勇气必不可少。”
  如实观察事实,即使自我牺牲也要贯彻真理,有这种觉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 事实只有一个,但因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稻盛先生在这里提出,能不能看清事物真相,除了角度之外,与观察者自己心地是否纯洁有关。心纯才能见真,利己心强烈的人,看不清甚至不愿直面事物的真相。孟子曰:“明察秋毫之末,不识舆薪。”为什么见小不见大?因为夹杂私心,怕事实真相对自己不利,就不愿正视、甚至有意掩盖事实。因此只有超脱私利,守正于心,才能始终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决断,归根结底利人也利己。看不到这个简单真理,我们仍是愚不可及,始终陷于矛盾和纷争。
  细节也须注意
  稻盛先生说:
  “要作正确判断,首先要明白自己面临的情势。为此需要触及事物本质的、敏锐的观察力,甚至不忽略细节。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源于神经的集中,而这集中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
  “神经的集中是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习惯,平时连有关细节也予以注意,那么在任何需要的时刻,立即能将精神高度集中。缺乏习惯,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于一点,就极为困难。
  “你或许太忙,无暇养成这种习惯,无暇注意细节,但繁忙却正是养成这习惯的最佳时刻。即使你不关心的事物,你也不妨有意地、努力地予以注意,这就叫‘有意图的注意’,或叫‘有意注意’。
  “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使你具备一种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很快做出正确判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注意力,因而随时能下正确决断的人,才称得上真正有能耐的人物。”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3人格理念(4)
人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 要作正确判断,一是持正确的判断基准。二是对状况有深刻了解。而这种了解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这种观察力又有赖于“有意注意”习惯的养成。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平时下工夫培养这种习惯。
  狮子搏兔,却以面对强敌时同样的气势,迅猛出击,全力以赴,显示百兽之王的雄风。人做事也应如此,即使是小事,即使是细节,即使是价值不大或你不太感兴趣的事,即使是你已经熟练的事,即使是你在匆忙中做的事,无论做什么事,既然要做,就要全神贯注,决不分心。比如读书时专心读书,谈话时专心谈话,做事时专心做事,强制自己意识集中,绝不心猿意马,切忌魂不附体。
  意识不仅要集中,更要清醒,决不含糊。这好比照相机,如果镜头不干净,或者蒙上了水汽,那么无论照什么,都是模糊一片。如果你缺乏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和强烈愿望,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思维不清、意识不明、心神不定,那么要处理的事情在你面前也是一片模糊,你就抓不住要点,做不好事情。
  在生活、工作中训练,“有意注意”就会习性化。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的能力有惊人的提高,使你能迅速而正确地对事物做出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稻盛先生气势如虹,同时心细如发。宏观方面,他能作出参与通信事业这样超人的战略决策。微观方面,连每位员工每小时创造的付加值也能算得一清二楚。他说话、办事细微精到,这与他喜欢深思熟虑、养成了“有意注意”的习惯有关。
  调动潜意识
  稻盛先生说:“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力量,能对复杂事情做出正确迅速的判断。
  “记得初学开车时,既要集中注意操作方向盘,又要注意路况,注意对面的来车等等。一面驾车,一面留心各种情况,不免又紧张又疲劳。但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潜意识就跑出来替代了显意识。潜意识能够即时对状况做出判断,从过去的经验中调出类似的应对模式,手脚动作应对自如,就是说潜意识帮你开车了。
  “日本象棋名将升田幸三说过:‘对局高潮时,制胜的一着,忽然在心中闪过。我在头脑中考虑了几十种走法,慎重地探讨了各种可能性,但结果证明,还是最初直觉的那一着最为正确。’名将在运用显意识作各种分析、考量之前,潜意识早已给了他正确的答案。
  “印象强烈的事件以及再三重复的经验,会进入潜意识储存起来。而这种潜意识会替代显意识,以惊人的速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认真地重复演练,能培养潜意识快速做出正确抉择。
   弗洛伊德认为,显意识的心理过程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如同海面上的岛屿;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则如水下巨大的海床,在人的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潜意识能量巨大,但潜意识里藏的未必全是正确观念。所谓“净化灵魂”,就是要排除潜意识内的错误和消极的观念。潜意识内的观念或叫“观念要素”,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重大影响。如果说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是思维的“成品”,那么潜意识内的“观念要素”就是构成这一“成品”的“材料”。所谓“观念更新”,形象地说,就是对“心灵的仓库”进行大扫除,让正确的做人原则进入潜意识,你就力量无穷,所向无敌,你就能成功。

3人格理念(5)
为了利用潜意识,首先要进入潜意识。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复,反复练习,反复思考,这是次数或“量”的概念。二是力度,即每次反复时集中的程度,聚精会神的程度,这是练习及思考的“质”的概念。“量”和“质”高位平衡,就能调动、利用潜意识。而这些只有在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做到。
  通逻辑、合伦理
  稻盛先生说:“英文中说‘符合道理’(It makes sense),日文就叫‘筋が通っている’。‘筋’的意思就是‘线’,就是基准,是人在判断事物时,使用的一系列的论据或者哲学,甚至可以说是人的精神指标。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判断事物的基准。判断基准应该能够答复‘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命题,就是说要符合道德、伦理,符合原理原则。
  “判断事情是否‘符合道理’,不仅指逻辑上有无矛盾,而且要与做人的准则相对照,确认有无违背。不是随意在头脑里作轻率的判断,而是回到做人最基本的原则,经深思熟悉之后,再进行判断。
  “缺少‘筋’,就是缺少哲学的人,难于达成有价值的事业,因为他的判断基准中缺乏正确的原理原则。而拥有哲学的人,可以做成许多事业,因为哲学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正确和成功的指南针。”
  内心的哲学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 我们常讽刺某人“头脑里缺根筋”,又常说要“心中有杆秤”,按稻盛先生的说法,就是心中具有判断的基准,即哲学。不是心血来潮,不凭个人好恶随意判断。
  从实践中找真理,是唯物主义,就是要讲科学,讲逻辑。但又要时时对照做人最基本的原则,这才是正确的唯物主义。有正确判断基准,即有哲学素养的人,他的信念明确而坚定,他的语言简单明了又击中要害,他的决断高瞻远瞩,势如破竹,与众不同,因而他能成大事。
  根据原理原则
  稻盛先生说:
  “下判断时,不可照搬老套的智慧和通常的习惯,因为新情况使这些智慧和习惯失灵,照搬就会让你被动。如能坚持依照原理原则做出判断,那么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会困惑,不会迷失方向。
  “所谓依照原理原则,就是以社会的道德、伦理作基准,把做人的正确的准则正确地贯彻始终。依据人间正道进行决断,可超越时空,任何情况下都能被人接受。一个持有正确判断基准的人,即便闯入未知的世界也不会迷惑,不致惊惶失措。
  “真正的革新者之所以能够开拓新世界,开创新天地,不是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也不是因为他们常识丰富,而是因为他们理解人之所以崇高的本质所在,因为他们依据基本的原理原则做出判断。”
  无论何时都要根据原理原则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 基本的原理原则似乎抽象,却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我们过去曾相信、现在却怀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稻盛先生以他的成功经验,以他深入思考的结果告诉人们,这普遍真理确实存在,而且十分简单,无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做人原则,为人要诚实、正直、谦虚、勤奋、节制,要有勇气,要平等待人,要实事求是,要追求正义,等等。
  关于“人格理念”的问答
  问:美国员工与日本员工比,工作热情和态度有不同吗?

3人格理念(6)
稻盛答:到美国开展事业以来,我们一贯秉承京瓷的经营思想,实行与日本京瓷完全相同的管理方式,而员工的反应也基本相同。
  美国员工确有个人主义色彩,但这未必是坏事,美国人希望自己的做法与人不同,因此产生新的创意,这些创意对公司有利,公司非常欢迎。此外,美国员工并不介意创意出于哪个国家,而只欣赏创意本身。
  问:与日本的干部相比,你认为美国的管理人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吗?
  稻盛答:有时会遇到个人主义、自私任性的人,但这种人不光美国有,日本也有,与国籍无关。只要敞开心扉,认真沟通,即使信奉利己主义的人,也能理解并接受我们的想法,并没因为京瓷的经营体系产生于日本而遭到误解和抵制,凡是好的想法他们都能采纳。
   一个人有两种能力很重要。一是把自己的能力或叫“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能力。二是发挥他人能力的能力,就是发挥团队合力,把事情办成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太自以为是,或者太自我中心,那么,即使他有能力,也往往很难充分发挥,他的能力常常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别人不愿或者很难配合他,他的长处让他自己的短处压住了。稻盛先生看重“战胜自己的能力”、“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实际上涉及了“人格理念”。至于充分发挥他人的能力、发挥团队的合力,更要以领导人的公正无私做先决条件。
  另外“努力”或叫“热情”,特别是“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持续不断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尚的人生哲学或正确的“人格理念”的产物。
  成就事业,需要才智,需要热情,需要精力集中。而人格不正,理念不对,或者说私欲太强的人,他的内心往往伴随一种内疚感甚至罪恶感。这种矛盾心理,耗费他的能量,削弱他的才智,消蚀他的热情,分散他的精力,使他陷入痛苦,从而导致事业失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方程式三要素中的“人格理念”对“能力”和“努力”起统帅作用。
  教育的灵魂缺失
  对于“人格理念”、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并不明白。因为他们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受到正确的、严格的教育,所以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他们担心在竞争激烈和风气不正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孩子要正直、诚实,孩子将来反而会吃亏。有的人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为理由,放弃了对孩子基本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自己领悟做人的道理,是不现实的,会出问题的,有时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长和老师不能逃避对孩子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天职。
  另外,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思想如何,信仰何种主义,或者说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理念”,属于个人的自由。自由的思想,或者说思想的自由,是上苍赋予人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越是知识精英,越认为这种自由属于天经地义。
  同千人千面一样,一千人有一千种不同的思想,有一千种不同的人生观,多元性构成了现实社会。具有何种“人格理念”,确实是个人的自由,这是现代多数人的基本观点。
  稻盛先生说,他也认为具有何种“人格理念”,应该属于个人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或“人格理念”。然而,你选择了何种“人格理念”,就等于你选择了何种人生,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命运。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3人格理念(7)
如果你选择了负面的“人格理念”,却又想获得好的、正面的人生结果,那是不可能的。你确实有选择某种“人格理念”的自由,却没有选择这种“人格理念”带来的结果的自由。
  比如你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利己主义的世界观,或叫“人格理念”,无论什么事都只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不关心别人,甚至损人利己;或者无视公德,甚至触犯法律,那么周围的人们就不会支持你,你就没有成功的机会,甚至会遭到重大失败。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以你个人意志为转移,就是说你无法选择。
  究竟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
  对于每个人的人生而言,没有比这个更为重大的问题了。然而在我们的学校里,在企业或工作单位里,却很少有人讲解这个道理,没有人认真地思考和解释为什么人的“人格理念”可以左右人的命运。
  稻盛先生说,宗教讲好坏善恶,但现代日本人宗教观念已趋淡薄。同时,人格决定人生 ,理念决定命运,这样的道理,宗教却没有直截了当地讲明。比如,佛教宣扬行善者死后灵魂上天堂,为恶者死后灵魂入地狱,但这是无法证明的事情。对于不相信灵魂、天堂、地狱以及来世的人来说,这种宣传不免荒唐无稽。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关伦理道德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博大精深往往淹没了简单明了,对于人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对于为什么观念可以决定人生这样的道理,没有形成应有的、牢固的历史共识。
  有一个时期,我们也曾特别强调对世界观的改造,但其内容和方式都有很大的片面性。而文化大革命中强制用某一个人的思想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走了另一个极端,效果不好,使许多人无所适从而失去了信仰。
  至于今日社会上“自我中心”、“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又是对那种“左”的、教条主义的、甚至近于专制主义的思想教育的一种历史性的反动。
  稻盛先生的方程式把思想观念或叫“人格理念”看作决定人生结果的第一要因,这个真理的重大意义无论怎样强调,我想也不会过分。
  理解稻盛先生的人生方程式,理解“人格理念”对人生的决定性的作用,让这个方程式融入自己的血肉,变成自己的信念,在人生的各个关头,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彻底地实践这个方程式,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成功,快乐和幸福一定会光顾你,而且还能影响你周围的人,使他们进步和幸福。
  我想,如果稻盛先生的这个重要思想,成为教育的中心话题,家长用它来教育子女,老师用它来教育学生,上司用它来教育部下,领导人用它来教育国民,而教育者自己做好表率,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出现新气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核心中的核心
  上面讲了稻盛成功方程式,讲了成功三要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程式中的“人格理念”多么重要。
  我们常常感叹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难测,所谓“世事重重叠叠山,人心曲曲弯弯水”。但是,稻盛先生的成功方程式却很简单,它从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中,整理出了人生单纯的本质。成功方程式以及稻盛先生的成功实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理念”正确,他的心灵纯正,他的情操高尚,他的意志坚定,他的愿望强烈,就可以超越那“重重叠叠山”和“曲曲弯弯水”,世界在他面前就不那么复杂而神秘,他就可以在平凡中显出不平凡,甚至可以不断创造奇迹。“人格理念”或叫“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思想意识,它决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这么简单,仅此而已,这是人生最重要的真理。但是我们多数人却看不清这一点。我们人其实并不贤明,虽然常常自以为是,却往往看不见最简单的真理,甚至一辈子执迷不悟,这是很可悲的。
  稻盛先生说,方程式中的“能力”和“热情”是由零分到一百分,而只有“人格理念”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人格理念”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方向”,这个方向当然不是指东南西北,而是单纯的一直线上的正向或是反向。因为三要素之间是相乘,“能力”强,“热情”高,但是“人格理念”是负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负数,三者的乘积即人生的结果,也会是一个很大的负数。自己的“人格理念”是正10分、正50分、正100分,还是负10分、负50分、负100分,这才是人生的关键。
  稻盛先生说,自己的“人格理念”在直线上处于什么位置,不妨为自己打分。正面的“人格理念”包括如下内容。
  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的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宽厚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努力;有勇气、敢决断;有感谢心;有知足心;有利他心;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用上面每一项同自己对照,如果符合就画圈。如果全部符合,那么你的“人格理念”就可以接近正100分。
  稻盛先生说,讲这些好像在给小学生上课,但是“无论我强调人格理念多么重要,必须持有正确的人格理念”。其实很多人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自己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稻盛先生把方程式称为“京瓷哲学的核心”,那么可以说“人格理念”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稻盛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核心中的核心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生动的阐述。从中我们不但会进一步明白稻盛先生成功的原因,看到稻盛哲学的光辉,而且,如果我们用“心”来读,我们就会被打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水准,促使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进入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境界。上篇人生哲学 ○ 人格 理念五侧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愿望(1)
怎样“心想”才能“事成”
  (1)思念即因
  我们常祈望自己或祝愿他人梦想成真、心想事成,但是什么“梦想”才能“成真”?怎样“心想”才能“事成”?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稻盛先生说,人们常埋怨事不遂愿,但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心里原来就有事难遂愿的想法,后来才有事不遂愿或者事与愿违的结果。
  思念即因。经营也好,人生也好,首先“心不想,事不成”。稻盛先生说,“心不唤物,物不至”。就是说你自己内心并不渴望的事情,不可能在你身边出现,不可能变为现实。
  但是,“心想”了,就一定“事成”吗?那也不一定。这种“心想”,如果只是头脑里偶尔闪过的“念头”,或者只是口头上随便表达的“希望”,这种程度的“心想”,不可能“事成”。只有“强烈的愿望”——按稻盛先生的说法——“持续的、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愿望”,才能使你的“梦想”成真,而且一定能使你的“梦想”成真。
  境由心造。你抱怎样的“想法”,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这个人的价值。这是稻盛先生的一个基本思想。
  成功方程式的第一要素“人格理念”,就是上述造境之“心”,就是上述的“想法”和“价值观”。在这里又用“强烈的愿望”这句话来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成功的第一“要因”,成功本身不过是结果而已。
  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稻盛先生认为只要我们头脑里出现“想要这样做,想做成这样”的愿望时,从遗传基因层次上讲,这种愿望大体上都在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内,就是说我们人具备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的潜在能力。
  稻盛先生创建第二电电时,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陶瓷元件厂居然挑战垄断日本通信市场百余年的NTT,像“唐·吉诃德,手持长矛冲向巨型风车”,简直太不自量力了。然而,稻盛先生就凭着“降低民众的长途通信费用”这一单纯的却是强烈而执著的愿望,创造了奇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不可思议”变成了社会现实。
  (2)一天24小时思考
  稻盛先生说,这样的愿望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这种愿望,“可能”也会变成“不可能”。所谓“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的愿望,就是一天24小时思考,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做梦也想,甚至洗澡、上厕所也想,反复深入、细致周密地想,念念不忘地想。用稻盛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流将出来。”
  能力和努力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原因何在?稻盛先生说,原因不在运气,而在于他们所持“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强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
  这样的“愿望”,或者说“思考”,就是一次又一次在头脑中进行的“模拟演练”。事情还没有在事实上发生,却已事先在头脑中进行了许多遍,以至在心里已经“看见”了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开始时只是理想和愿望,在头脑里反复演练的结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渐次消失,产生“没做的事也好像已经做过似的”感觉,自信从中而来,到达在“思考中看见结果”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即将出现的事物或现象,不过是思想在现实中的投影。在前人未涉足过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一点尤其重要。

1愿望(2)
有人批评说这是不科学的、片面的“精神论”。稻盛先生却说,这是自己从切身经验中体会出的重要的真理。
  (3)在思考中“看见”
  京瓷有一位与稻盛先生同年龄的、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员,同部下一起,经过好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试制出一种新产品。但稻盛先生只看了一眼就说不行。
  那位研究员急了:“这产品的各项性能全部符合客户要求,为什么不行?”他很不服气。
  “不对,这不是我期待中的高品质的产品,首先颜色就过于暗淡。”
  “你也是技术出身,请不要说什么‘颜色不好’之类带情绪的话,这是工业品,不是艺术品,请给予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
  但是,稻盛先生却认为,这产品与自己事先在想象中已经“看见”的东西不一样,即使性能合格,仅颜色不好,就不是高水准的、卓越的产品。大家都会做的、不完美的产品,不会有好的市场前景。尽管研究人员很辛苦,有不满,稻盛先生还是指示他们必须重做。后来又经过多次攻关,终于做出了理想的产品,获得了最后成功。
  当第二电电刚参与无线通信事业时,稻盛先生就已经预测到手机时代即将到来。“无论是谁,无论何时、何地,用手机与对方通话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到时从小孩到老人,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分配到一个电话号码。”但当时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不相信,甚至“失笑”。
  稻盛先生从京瓷经营的半导体产品中,看到了半导体技术革新的速度、它的尺寸和成本的变迁,从这些经验中推算出手机——一种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产品——的发展速度、将来的市场普及程度、它的尺寸和价格,使用时的月固定费、通话费、以至通信公司自身的价格设定等等。
  就是说在手机时代尚未到来之前,稻盛先生已经清楚地“看见”了手机时代的几乎所有要件。当时的事业本部长曾将稻盛先生预测的有关价格数据记录在案,到事业正式开始后,与实际价格对照,几乎没有差异。本来产品以及服务的价格,要在考虑市场供需平衡、投资额回收等基础之上,通过复杂细致的成本测算之后才能确定。但在这一切实施之前很久,在稻盛先生的头脑里却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以至那位本部长后来惊奇万分:“这太神了,简直是神灵附身!”
  怎样“心想”才能“事成”呢?像稻盛先生这样“心想”,就一定“事成”。
  (4)思考有层次
  稻盛先生说,“心想”这个词有点抽象。比如一个企业经营者,他要赚钱,这是“本能心”层次上的“心想”;他不愿败给竞争对手,这是“感情心”层次上的“心想”;他在估量市场等要素后制订计划,这是“知性心”层次上的“心想”。多数经营者的“心想”就停留在这三种层次上。但这并不能保证经营一定成功。只有在“魂”,就是“良心和理性心”层次上的“心想”,也就是“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愿望”,才能保证事业一定成功。这种层次上的“心想”或者“愿望”与前三种层次相比,有着质的不同,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总能用在刀刃上,特别奏效,因为这种“心想”或者说“思考”摆脱了私心的束缚,触及了事情的本质,从根本上抓住了经营的规律。这种“思考”纯、准、强,是一种正确而坚定的信念。赤手空拳的稻盛先生在短短40年中,创建了京瓷和第二电电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是因为他具有“良心和理性心”这种高层次上的、“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才使他“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1愿望(3)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施
  稻盛先生说,向新的、史无前例的事物挑战时,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周围许多人的反对或者抵制。但自己内心确信一定能够成功,有强烈的成功愿望,把实行的情景在头脑里进行具体的描绘,进行大胆的构思。稻盛先生说,构思不妨大胆,构思时应该乐观,这样才能让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展开,新点子、好主意才会涌现出来,并能吸引周围的“乐观派”积极参与。这时候,如果征求“难关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的意见,他们往往反应冷淡,并且强调这新点子、新构想是“多么缺乏根据,多么脱离实际,多么一厢情愿”。稻盛先生说,他们的意见自有一面之理,分析也尖锐透彻,但列举的全是“不行”的消极理由。再好的“想象之花”,经冷水一浇,也难免凋谢。本来可做成的事,也会因此无法开始。有过几次这样的教训以后,他就更换了商量的对象。在开始一件新的、有难度的工作时,与其找头脑聪明,却将聪明用于悲观分析的人商讨,不如先找那些思考不够周密,但性格率真,对新事物有好奇心的人。就是找“乐观派”商议,在构思阶段,这是必要的。
  但是,将构思落实到具体计划的阶段,就该“悲观派”登场了。这时候需要慎重、细致、周密,需要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制订相应的对策和严密的计划,大胆和乐观只在构思阶段有效。稻盛先生讲的意思跟我们常说的“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是一回事。
  一旦计划付诸实施,又要强调乐观主义,以乐观的态度,以切实的行动,去执行计划、完成任务。
  稻盛先生说,他“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施”的事业成功三段论,在一位著名的冒险家那里获得了共鸣。大场满郎先生是全世界第一位徒步穿越北极和南极的冒险家,因为京瓷曾向他的冒险活动提供过有关产品,为了答谢,大场先生拜访了稻盛先生。
  一见面,稻盛先生就称赞他亡命冒险的勇气。大场先生露出困惑的神情,并立即否定:“不,我并没有勇气,正相反,我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因为胆怯,我不能不进行细心周到的准备,恐怕这才是我成功的原因。冒险家一味大胆,将是他直接的死因。”听到这话,稻盛先生深感钦佩:“能成事业者毕竟与众不同,他们手中握有确凿的真理。缺乏小心、细致、谨慎作基础的所谓勇气,不过是‘蛮勇’而已,这就是一代冒险家大场先生想说出的真理。”
  火灾现场的爆发力
  稻盛先生说,能够开拓新事业的人,是有自信,即坚信自己的“可能性”的人。所谓“可能性”就是“将来可以具备的能力”,或者“未来的能力”。仅依据现有能力判断行还是不行,就不敢向新的困难的工作发起挑战。主动接受高目标,让达成目标的愿望之火燃烧不熄,竭尽全力,愿望就能实现,同时能力也会提高。
  京瓷初次接到IBM大量订单时,发现其规格要求异常苛刻。一般的规格书只有一张图纸,但IBM竟有一本书那么厚,内容极为详尽而且严格。样品多次试制都不过关,后来,以为产品已符合规格,但很快又被打上不合格的烙印退了回来。
  它的尺寸精度比通常产品高出一个数量级,当时的京瓷连测量这精度的仪器也没有。稻盛先生说,讲老实话,自己心里也曾多次动摇,担心靠京瓷现有的技术确实做不出来。但是,对于当时毫无名气的京瓷而言,如果逼着自己提高技术,把这产品做成功,不仅能获利,更是提高知名度的前所未有的良机。于是,稻盛先生对气馁的员工鞭策激励,要求他们全身心投入,做好一切该做的事,投入所有的技术力量。然而,进展仍不顺利。

1愿望(4)
项目的技术担当人绞尽脑汁,计穷策尽,茫然立于炉前。稻盛先生对他说:“你向神灵祈祷了吗?”所谓“尽人事,待天命”,稻盛先生要问的是,你是否已经真正竭尽了你的全部力量。
  经过反复的、异乎寻常的努力,终于做出了满足客户全部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产品,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客户下了大量订单,工厂连续两年满负荷生产,数量巨大的成品都在规定的交货期内顺利出货。当装满产品的最后一辆卡车出厂时,稻盛先生不禁感慨万千:“人真是能力无限啊!”
  在接受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有一个时间差,毫不迟疑地接下以当时的能力似乎无法实现的棘手活,在这段时间内,倾注全部热情,聚精会神,反复实验,拼命钻研,自己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提高的速度和程度往往自己也大吃一惊。或者说在自己身上沉睡的“潜在能力”终于苏醒过来,开花结果了。
  遗传基因学第一人,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先生对“火灾现场的爆发力”这一现象,曾作过简单明了的解释。“在极限状态迸发出的人的巨大能量,为什么平时总是‘休眠’呢?因为管理这部分功能的遗传基因,平常处于OFF状态,只要把它的开关置于ON即开启状态,那么,即使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也可以发挥出类似‘火灾现场的爆发力’那样的巨大的力量。”
  就是说人们只要“破釜沉舟”,把自己逼进绝路,就会绝处逢生,爆发出异乎寻常的、惊人的能量,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
  智慧之库
  (1)“幸运”竟然接二连三
  京瓷在新型陶瓷材料领域不断创造,始终走在世界最前端,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稻盛先生大学专业是石油化学,属于有机化学,而陶瓷属无机化学,他是外行,专业不对口。大学毕业后,因为有关石油企业不肯录用他,不得已才进了一家亏本的绝缘陶瓷材料厂。厂穷当然没有先进的设备及实验装置,他又缺乏有关陶瓷的基础知识,也不懂技术,没有经验。被分配到开发部门后,他天天深入现场,全神贯注,反复实验,仔细观察研究。工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他就合成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同美国最负盛名的GE公司研究所一年前在全世界首次合成成功的材料,结构完全相同,但合成方法却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稻盛先生的方法也是世界首创,而且竟可以同GE匹敌。
  既无精密设备,又无理论指导,京都一家破旧的瓷瓶工厂,一个无名小卒,赤手空拳,居然搞出了同世界超一流公司GE相媲美的科研成果。有人说这好比中彩,是偶尔的幸运。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幸运后来竟是接二连三,在京瓷公司成立后更是持续不断,促使稻盛先生的事业飞速发展。
  (2)触及了“睿智之井”
  怎样才能解释这种现象呢?稻盛先生说:“这既不是偶然的幸运,也不是我的才能带来的结果。可以设想,在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智慧之库’(‘真理之库’),我们在无意识中,从那儿吸取了隐藏的智慧,激起我们思想的闪光和创造的灵感。”
  这“智慧之库”又可称为“睿智之井”。稻盛先生认为它的所有者不是我们人类自身,不妨假定它是藏匿于上苍或宇宙之中的普遍真理,正因为吸取了这种真理和智慧,人类才有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达。在电气、通信领域做出划时代的伟大发明的爱迪生,获得“诺贝尔奖”或“京都奖”的杰出的科学家们,所有领域的、所有伟大人物的、所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因为他们在非凡的、忘我的、反复深入的研究中,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在片刻的休息,甚至在睡梦中,突然获得上苍的启示,从“智慧之库”获得了创造的灵感。稻盛先生说自己也是因为“全身心沉浸于研究,才触及了那‘睿智之井’的一端,发挥出创造性,获得了成功。”“没日没夜,废寝忘食,抱着无论如何也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埋头于研究开发,热衷的程度达至‘痴狂’”。这种拼命的努力,感动了上帝,上帝才向你打开“智慧之库”,给予你火炬,照亮你走向成功之路。“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说明为什么缺乏知识、技术、经验和设备的我,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发明创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1愿望(5)
(3)绊跤得灵感
  稻盛先生在开发陶瓷U型绝缘材料时碰到了困难,这种材料用在松下电视机显像管中的电子枪上,以前都要从荷兰菲力浦公司进口,如果日本能够国产化,对生产企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商业机会。当时主要难点在于材料的纯度和成型。传统的陶瓷器具使用黏土,黏结性及成型没有问题,但因为混有杂质,烧结后达不到所需的纯粹的物理性能。用某矿物粉末纯度可达标,但它松脆,没有黏性,无法成型,因而无法烧结成产品。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稻盛先生,使他大伤脑筋。有一天,他一边思考一边走进实验室,不小心被一容器绊着,差一点跌倒,正当他无意识中叫道“谁把这东西放在过道里?”时,发现鞋子沾上了黏糊糊的褐色的松香树脂,这是其他技术员做别的实验时用的一种树脂。
  “就是它!”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将这种树脂调入粉末,一定能成型。他立即动手,在锅里放进矿物粉末,加进树脂,像炒饭一样拌匀,然后放进模具成型。成型成功了,而且非常理想。成型后的半成品在烧结时,树脂被烧尽挥发,成品中不留任何杂质。这个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完满解决,稻盛先生称之为“神的启示”。
  哲学和技术
  (1)成功原因是哲学不是技术
  稻盛先生在谈到京瓷的成功原因时,只讲经营哲学,没有提及京瓷的先进技术。这是为什么?
  稻盛先生是理工科出身,进厂后分配在技术部门,从事新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因新产品开发卓有成效,经常受到上司的表彰,也因此增强了自信,知道了自己在技术方面有悟性。创办京瓷的出发点也是“技术问世”。可以说他是靠技术起家,是技术专家,是一个技术型的经营者,而且京瓷确实拥有自己独创的、在行业内遥遥领先的尖端技术。
  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我们经常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稻盛先生当然明白这一点,根据他的经历,他甚至比一般人更清楚这一点,但是尽管明白,尽管清楚,他却认为在企业经营中还有比技术更为重要的东西。
  稻盛先生说:“许多人认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技术,是因为赶上了潮流。但是,我认为决非如此,我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京瓷拥有‘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判断事物的基准,也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正确的经营哲学 ,而且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
  公开倡导、一贯强调经营哲学的企业,在日本也很罕见。很少听见“丰田哲学”、“索尼哲学”这类说法,企业内外都不这么说。可以说稻盛先生是一个特例。
  稻盛先生不仅带头忘我地工作,而且善于对事物进行深入地思考,从经营实践中归纳和提炼出理论。他从切身经验中看到了精神力量的伟大,懂得了崇高的事业目的和强烈的成功愿望可以圆满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如果说贯彻正确的经营哲学是“因”,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成功就是“果”。所以他在解释京瓷为什么成功时,用了哲学这个“原因”,而不是技术这个“结果”,因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
  (2)哲学是“因”,技术是“果”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稻盛先生在攻克技术难关时,他的哲学是如何发挥威力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1愿望(6)
稻盛先生创业不久,试制陶瓷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工艺很简单,就是用压机将粉末状态的金属氧化物压制成型后,放在高温炉里烧结。但因为是电子零部件,尺寸精度高,不允许有变形。
  但当半成品放进实验炉高温烧制时便像烤鱿鱼一样,产品弯曲变形,当然不合格。经反复试验分析,弄清了变形的原因:由于压制时压力不均匀,产品上下粉末密度有差异,导致产品在高温下变形。原因找到了,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要做到产品上下粉末密度完全一致,事实上极其困难。用各种办法改进,效果都不明显。
  稻盛先生非常着急,到生产现场,打开炉门,仔细观察产品在高温下怎样变形。眼睁睁看着产品在高温下翘曲起来,好像活的动物一样,完全无视认真观察的稻盛先生的心情。
  对客户有提供合格品的责任。作为技术员,解决不了这种技术问题,是一种耻辱;作为经营者,制造废品的经济损失不堪负担。稻盛先生在炉前反复观察,焦急之余,不禁对着产品自言自语:“求您了,不拱起来行吗?”看到产品不听话,稻盛先生心中突然产生强烈的冲动,忍不住要将手伸进炉内,将产品压住,不让它弯曲。
  炉内是一千几百度的超高温,手实际上伸不进去,尽管如此,稻盛先生无意识中还是不知不觉就想把手伸进去。因为不让它变形的强烈愿望,在他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时,似乎听到产品对他说:“你不是要压住我,不让我拱起来吗?那压住不就行了吗?”就是说,稻盛先生想用手从上面将产品压住的瞬间的冲动,忽然给了他启示,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而且解决方法特别简单,几乎不花成本。用耐火的重物压住产品,就能烧制出完全平整的合格品。
  对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过程,稻盛先生作了如下解读:
  答案总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首先从心情上说,必须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强烈的热情和使命感,有解决问题的深刻而执着的决心。同时,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现场,用眼去凝视,用耳去倾听,用心去贴近。这时我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非科学的话,似乎不应出于技术人员之口。但是,信念的执著和观察的敏锐,促使无机质的现场和产品竟也有了“生命”,给我们无声的启示,一瞬间就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稻盛先生相信“创造发明的过程属于哲学领域,而从逻辑和理论上能对它做出证明的时候,才成为科学”。上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灵感,并不来自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其说它属于科学范畴,不如说它属于哲学范畴。
  所谓哲学,本是研究存在和意识、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学问。半成品因上下粉末不匀,在高温下变形,这是客观存在。稻盛先生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出于无论如何非解决不可的强烈愿望,产生了用手伸进超高温火炉中将产品压住的冲动,从而突然获得灵感,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技术难题。这个过程是一个主观的精神活动的过程。主观意识可以改变客观存在,这是真理。
  

2原则(1)
基本准则最重要
  稻盛哲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反复强调正确的做人准则。现实世界中这个问题太大了,远远没有解决。在这方面,稻盛哲学中有不少警世之言,醒世之言,值得世人认真体味。
  稻盛先生说:“‘拥有正确的人格理念,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命运之门就会开启。’这样的道理,理解容易,一旦要在实践中贯彻,就非常困难。”
  “为什么?因为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比如,对于公平、公正、正义、勤奋、勇气、博爱、谦虚、诚实等等词汇,人们早已听惯了,听熟了。因为是自古以来长期反复使用的语汇,反而很少有人认真对待、正面接受。先哲们的教导,因为过于纯粹简朴,似乎不说也懂,人们往往将它轻轻放过,并不用它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许多人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取得人生或经营的成功,反而认为策略权术必不可少,甚至不惜玩弄阴谋诡计。这是一种偏见,一种错误的先入观念。”
  对先哲们的教导充耳不闻,把先哲们的至理名言当作陈词滥调,尔虞我诈、欺世盗名,这样的人当道,必然将企业和集团带入歧路,招致失败与破灭。
  先哲们纯朴的教诲,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体现了人类的大智慧,决不可等闲视之。公正、勤奋、勇气、谦虚、诚实等等,其实就是这大智慧,大智慧决不是什么“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或别的什么名堂,是否开窍,能否用这大智慧来指引自己,就是人生和经营成败的分水岭。
  稻盛先生说:“人生和经营的真谛,并非崇高得可望而不可及,更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作为最基本的伦理观,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问题是如何忠实地(日语用‘愚直’这个词)将它贯彻于始终。”
  作为人,何谓正确
  稻盛先生说,创立京瓷时,我是技术员,理工科出身,对会计、企业经营等可以说一窍不通。在我的亲戚朋友中又没有一个经营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请教。但既然自己开公司当了经营者,就必须对公司各种事情做决断。部下来请示:“这笔生意做不做?”“那个问题怎么办?”因为缺乏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常感苦恼。苦恼归苦恼,对下级的疑问,却必须答复,不能沉默,不能回避,不能推诿,决断归根到底得由自己来下。
  刚刚诞生的弱小企业,一旦判断失误,很可能立即破灭。我深感责任在身,常因担心而夜不能寐。
  拿什么作判断或决断的基准呢?苦恼之余,来了灵感,我想到了原理原则。所谓原理原则,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么一句话。从小父母、老师教导过的。小时候他们表扬我,责备我,根据什么呢?不外乎“是非对错、好坏善恶”这类最朴实的道理。如果这可作为判断基准的话,那不困难,我能够掌握。
  不拿“赚还是亏”作基准,不拿“赚钱多或少”作基准,而是用“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原则作判断基准,从这一点出发,去经营企业,去应对和解决一切问题。
  京瓷和第二电电如今都已成长为世界规模的企业了,但是,“原点”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条,如此而已。
  当初尚未意识到“灵魂”的存在,只是觉得仅仅依靠出自“本能”的损益算计,或仅凭“感觉”、“感情”,乃至“理性”来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仍是不够的。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作判断基准,这就是原理原则。京瓷和第二电电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凭这一点,并不复杂,更无高深莫测的东西。

2原则(2)
听了稻盛先生这么说,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我们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寻找人生真理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困惑,甚至怀疑真理的存在。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稻盛先生把“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自己唯一的判断事物的基准,并且把他一生事业的巨大成功,归结于这个“原点”时,我感觉豁然开朗:真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事物的判断基准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称赞稻盛先生《新日本新经营》一书“零金碎玉,美不胜收”,比喻很妙。但是,稻盛先生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不仅是“零金碎玉”,甚至可称为经营者的“无价之宝”。“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事物的判断基准,是其中一例。
  测物体长度,比目测准确的是“尺”;测物体重量,比毛估准确的是“秤”。“尺”和“秤”就是基准。我们日常判断事物时,有无类似的基准?如有,这基准又是什么?
  稻盛先生将“作为人,何谓正确”这极单纯的一句话,作为自己一生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耐人寻味。
  不是“作为自己,何谓正确”,不是“作为自己公司,何谓正确”,也不以他人的意见、世俗观念、先例、习惯等作为判断基准。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不断碰到各种问题需要应对。在问题和应对之间,我们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选择正确态度就会有好的结果,选择错误态度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换言之,在问题和应对之间,存在一个选择“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插进“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疑问句”(见图示),并随时注意,反复自问自答,永远追求正确,追求公正、正义、勇敢、谦逊、勤奋、同情、开朗、不骗人、不贪婪、不损人利己等等作为人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问题应对图
  人是血肉之躯,有各种本能的欲望,一不小心,就会私欲膨胀,陷入自我中心,因此随时需要这样的基准,须臾不可忘却。
  稻盛先生说,现实世界或许总有丑闻发生,但是,即使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仍然应该不断地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不管这个世上发生什么事,我们照样不懈地追求正确,始终抱有一颗追求人生理想的、纯洁的心。
  当然,“作为人,何谓正确”不过是“心尺、心秤”,与“真尺、真秤”不同,只能以“疑问句”表示。因为问题千差万别,解决办法不可能千篇一律。具体的正确答案必须不断地、诚心诚意地、实事求是地去追求。但是,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抱上述坚定信念,孜孜以求,就一定能找到良计妙策,而这又与成功和幸福紧紧相连。
  原理原则单纯为好
  (1)将经营原则简化
  稻盛先生说:“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人类的遗传基因,由多达30亿个盐基排列构成,但是表达基因的密码种类仅有四个。”
  他说:“真理之布由一根纱线织成。把事情看得越单纯,就越接近真相,也就是越接近真理。因此,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极为重要。这可称为一条人生法则,这法则同样适用于经营。人生与经营,根本的原理原则相同,而且单纯至极。常有人问我经营的窍门或秘诀,当我说出惯常的见解,他们不禁露出诧异的神情。那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也知道,但是用这么朴实的思想就可以经营好企业,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2原则(3)
稻盛先生创建京瓷时,对于企业经营,缺乏知识和经验。然而,“企业里各种问题、须作决定的各种事项接踵而来,我是负责人,每个问题、每个事项,如何应对,如何解决,最终决定必须由我来做。营销的事情,财务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懂的事情,都必须迅速作出决断”。
  他说:“因为缺乏经验,过去曾那样做过,现在这样做就行,但连这样依据经验进行的判断,我也做不到。”怎么办呢?
  客观世界是遵循客观规律或叫“原理原则”运行的。那么经营有无基本的规律呢?
  稻盛先生说:“左思右想,我想到了‘原理原则’,所谓‘原理原则’,用极其单纯的一句话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为经营也是人做的、以别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判断也不能偏离作为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人生也好,经营也好,说到底很简单,只要遵守这单纯的原理原则,就不会犯大错误。
  京瓷创立之初,稻盛先生在听会计解释复杂的财务报表时,对借方、贷方,资产、负债等概念搞不清:
  “这边写着是资本金。资本金为什么和负债并列呢?这不是我们公司的钱吗?”稻盛先生问。
  “对外行人解释就是这样,越解释越复杂。”会计答。
  “那就算了。总之,经营就是增加销售额,从中扣除经费,剩下的就是盈利。”
  “的确如此。”
  “那就不用讲得这么复杂。经营不就是使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嘛。”
  稻盛先生说,经过争论后,自己一直按照“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这个简单原则开展经营。
  稻盛先生说,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有人常讲“这个问题很复杂”,作说明时又把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令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有学问的人,似乎都有把简单事情作复杂说明的倾向。大概因为,如果对简单的事情作简要说明,让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不足以体现他的高水平,所以就故意复杂化,借此炫耀自己的学问。
  可是,真正头脑聪明的人,恰恰是那些能把复杂的事物作简单说明的人,对复杂事情作复杂说明的人,他自己就不理解事情的本质。
  (2)加进一“元”,使复杂变简单
  科学技术中的发明创造,其实也是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把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抓住本质。从复杂现象中抓住事物单纯的本质,然后再用本质来解释现象,指导行动,做到所谓“纲举目张”。
  稻盛先生说,所谓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就是做实验,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从中抓住真理。但是,在做实验时,会有各种各样复杂的现象产生。如果复杂现象复杂理解,那就是一团乱麻,什么也弄不清。必须把复杂现象简单化,也就是说,尽管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必须看到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源,即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
  所有卓越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们都具有化繁为简的直觉力或者说分析力。
  稻盛先生的好友中,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名叫广中平佑,广中先生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获得了被称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费尔兹奖。当问他如何解答难题时,他说:“简单地说,就是把二元解不开的问题用三元去解。”意思就是通过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从而求得解答。广中先生说了下面的一番话。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2原则(4)
“假设有一个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没有信号灯,有车从四面同时开来,有的车要转弯,有的车要直行,陷入一片混乱。于是,建立一个立体交叉口。从上方俯视,好像仍然是十字交叉,但是因为有高架桥,是立体交叉,所以即使没有信号灯,车辆也能畅通无阻。”
  二元中复杂难解的问题,用三元来简化,平面问题(二维)用立体(三维)来解决。在利己世界中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在利他的高层次上很快就能解决。
  稻盛先生说,经济现象也好,政治问题也好,能够将事情简化并抓住其核心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
  (3)心静见真
  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将事情简化并抓住其核心呢?稻盛先生提出佛教的所谓“禅定”,即静心。心神不定,就不可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心沉下来,六根清静,就能看到事物的真相,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俗话说的“慧眼大开”。
  稻盛先生说,自己每天念白隐禅师的《坐禅偈文》,注意平心静气。他认为,每天至少一次,平心静气地深入思考问题非常重要。
  靠头脑聪明,靠能力从事经营,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发展,但他仍然十分脆弱,必定会在某个时候遇到挫折,陷入困境。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将复杂现象简单化,善于把握事物本质的人,才能常胜不败。这也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的必备条件。
  《菜根谭》“理出于易,道不在远”一节中说:“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最简单的生活真理)。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写诗的要诀是注意眼前的景致,多用通俗易懂的话)。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这话的意思,同稻盛先生讲的一样,即最重要的真理往往最简单直白。
  用单纯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1)中日关系
  从现象中抓住本质,把复杂事物简单化,以及利他的原则等,稻盛先生认为不仅应该运用于企业经营,而且应该用于处理国际纠纷,包括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等等。
  在一次座谈会上,当谈及二战时期从军慰安妇、南京大屠杀,讨论日本应否向中国道歉、谢罪等问题时, 稻盛先生认为当然应该,参加座谈会的大学老师对稻盛先生的态度深表惊讶。
  在日本有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谢罪是不可思议的,这样将有失国家权威,在国际法上也将蒙受不利。
  但是, 稻盛先生说:“个人感情与一国的政治应该另当别论,这一点我也能理解。然而,日本侵略了他国,践踏了别国的领土,这既然是历史事实,就应该道歉、谢罪。”“这是作为人应有的、普遍的正义感,应该超越所谓的常识和道理。这是一个在谈论国家利益和体面之前的问题,是绝不可动摇的原理原则。所以,即使谢罪会有利益损失,但事情该怎么办,就应该怎么办。”
  稻盛先生接着说:“只有这种真挚的、诚实的态度才能为对方接受。日本的道歉、谢罪之所以不被中国、韩国接受,是因为日本并不真诚,在谢罪中夹杂私心,混杂商人做交易的心态。这样一来,就把本来很单纯的问题复杂化,而且引发新的争论。”
  稻盛先生认为,对于国际间的政治纷争或经济摩擦,同样应该回到“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原点,也就是坚持方程式中正确的“人格理念”,这样就能看清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且问题越复杂,越是要依据上述单纯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判断和处理。只有这样,才不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为狭隘的心胸所束缚,洞察真理,一举抓住事物的本质。
  (2)美日关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日本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美日贸易中,美国进口多出口少,造成巨大的贸易赤字,两国间贸易磨擦加剧,关系紧张。当时,稻盛先生提议建立“日美21世纪委员会”,通过双方民间人士坦诚对话,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
  稻盛先生认为,在美日争执中,日本应该率先让步。二战结束后,美国向日本提供粮食, 提供技术,开放巨大的市场,使日本经济得以复兴。即使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环,但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宽容仍是事实。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应该体谅对方,做出必要的让步, 在国家关系上体现利他精神。
  稻盛先生进而指出,日本的国策应该是“以德立国”。不是以经济实力,更不是以武力,而是以高尚的道德树立起新的国家形象,以此来获得世人的信赖和尊敬。日本因为有追求一国私利而痛遭惩罚的历史教训,特别应该在为他国做出贡献方面率先垂范。日本如果以崇高的道德作为国家理念,与世界各国交往,一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稻盛先生认为这同时也是日本自己最好的“安全保障政策”。
  《百术不如一诚》一文的修正
  2001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天津召开了“第一届中日企业经营哲学国际交流会”,稻盛和夫先生率领日本盛和塾60多位企业家参加了大会,中方有企业家和学者等200多人参加。在大会上稻盛先生作了《经营为何需要哲学》的主题讲演,中日双方共有13位经营者在大会上发表了论文。我也有幸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百术不如一诚》的论文。在随后的“塾长点评”中,稻盛先生对我这篇论文作了较高评价。接着这篇论文又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盛和塾》杂志第46期全文刊载。
  这篇文章曾被国内多家杂志登载,并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四家机构看中,经浓缩后,作为《企业研究参考》第45期,送呈国务院及有关领导部门。
  但是,这篇论文是在学习稻盛哲学之前写成,在学习稻盛哲学之后,我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节作了重要修正,加进了“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核心观点,不但对文章本身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反映了我自己思想的一个转变,这种转变我认为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它涉及判断事物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原文以及有关修正部分附在下面。这同时也是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重要命题的进一步的阐述。
  
<!--
--------------------------------------------------------------
 
  书籍名称: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学:稻盛和夫方程式  作者:曹岫云
 
  本书籍由网友“黑木123”上传  日期:2011/7/2 10:19:3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5-19 05:28 , Processed in 0.03068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