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kwc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英国伊战报告 错跟美国入侵,世界承担后果至今

已有 241 次阅读2016-7-14 05:03 |个人分类:政治 法律


英国公布六千余页伊战报告:错跟美国入侵,世界承担后果至今

澎湃新闻记者 任丹妮

2016-07-08 

当地时间7月6日,英国历时7年调查,公布了《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图为当时两国领导人的通信。
2002年7月28日,在美英正式对伊拉克开战的8个月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收到了来自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封信,信上说:“无论如何,我都会并肩和你一起。” 由此,布莱尔用这几个字将英国的命运和美国绑在了一起,一同卷入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并用沉重的代价换来了胜利。
据《卫报》报道,英国历时7年调查,公布了《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又名“齐尔考特Chilcot报告”),整个报告长达260万字,直到最近才得以公布。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忻华认为,报告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警告成分,尤其在脱欧事件上,亲欧与脱欧双方票数接近,而亲欧派反对英国过多地倒向美国,现在也应该想借此起到一个制衡作用。
当地时间2016年7月7日,英国伦敦,《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调查负责人约翰·齐尔考特呈现报告
夸大萨达姆威胁,低估战争后果
据英国《卫报》报道,当地时间7月6日,英国历时7年调查,公布了《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正式调查的负责人约翰·齐尔考特(John Chilcot)表示,英国跟随美国入侵伊拉克是个错误,世界至今仍在承担其后果。
“入侵”这个词在报告中被反复提及,用以形容美英于2003年对伊拉克展开的军事行动。这种说法实际上布莱尔本身就认同,在一份同时随报告公开的布莱尔写给小布什的书信中,其中一封被标志为“绝密”的六页备忘录里,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对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说道:“拿下萨达姆可以解放该地区,即便伊拉克人民对于入侵会产生矛盾情绪,并因此可能引发抵抗。”
然而事实证明,布莱尔不仅夸大了对萨达姆的威胁,也低估了出战会引起的后果。
报告指出,英国入侵伊拉克的合法理由不充分,当时的情境还没到采取“军事行动”的地步,布莱尔为了说服议会,故意夸大了对萨达姆的威胁,若谈到核武器、化学、生物武器,当时的伊朗、朝鲜和利比亚都远远比伊拉克更具威胁性。事实证明,在付出沉重的代价赢得战争之后,美英直到最后都没有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战争因此带来的摧毁性阴云至今仍笼罩中东。
那么,英国当时预料到了伊拉克会因此崩溃吗?答案是的。
在2002年3月,就在入侵前一年,英国军方情报机构——国防情报局(Defence Intelligence Service)发布了一份内部报告,对战争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进行了评估,报告当时准确地预估了后来的历史:宗派关系的紧张、威权统治的遗留将会对后战争时代伊拉克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逊尼派掌控领导权,数量上库尔德、什叶派为主,与科威特为敌,精英间的内讧,威权统治以及反以色列的情绪不会随着萨达姆(倒台)而消失。”这份评估报告指出,“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在经历了10年的制裁后,民众之间有很强烈的反西方情绪。”
报告精准地分析称,现代伊拉克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社会上都是以逊尼派为主导,要改变这种局面将是涉及对伊拉克社会、政治和军事整个层面的结构性重建。“这将要求美国来领导过渡政权,并且在之后也持续支持。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哪怕以10年为跨度都可能不够现实。”
齐尔考特报告发现,当时并不乏这样的类似战后评估报告,它们都对战后可能恶果作出了详细的评估,包括美国,也在当时清楚地明白战争的风险性,但是美国并没有对战后伊拉克宗派的内讧以及重建进行过严肃的计划。
在这些明确的警告下,战争还是发动了。而15万伊拉克人民和200名英国公民为这一场“轻率”的决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阵亡英军将士的亲属出席《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发布
“如果不站队,会损害与美国的关系”
英国最后为何不惜一切仍要跟着美国出战?齐尔考特报告的最后总结十分明确:英国领导人认为如果不站队,会损害与美国的关系。
报告指出,英美作为“特殊且力量强大”的“队友”,美国通常来扮演制定怎么做的角色,而布莱尔喜好干预政策,在大多数时候,都会一起跟同。在出战伊拉克后,布莱尔获得了一个绰号——“布什的走狗”。
“布莱尔和布什一直在不停地讨论关于伊拉克的事情,哪怕很小的事他们也会交流。”齐尔考特报告后来披露了29封两人就伊拉克事件的交流信件,这些信件持续了很久。
在针对巴格达的空袭展开6天之后,布莱尔在信中对布什说道:“这是你可以为下一代人定义国际政治的时刻:一个真正的后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我们的野心很庞大:建立一个整合世界的全球计划,而不是将之分裂成为多极的权力中心。”
面对欧洲内部对发起伊战的异议声,他写道:“理性的人表现得很愚蠢。”
直到两个月后,2003年6月2日,当萨达姆被颠覆,伊拉克陷入混乱,布莱尔的口吻才在亲临伊拉克后发生改变。他对布什说道:“任务相当可怕,我不确定我们能调整得过来,这比重建一个国家还要糟糕,我们处在一个相当后面的位置,如果来得及的话,还能整顿,但是现在时间对我们不利。”
“如果它(伊拉克)崩溃了,那么整个地区都会跟着崩溃。”这个变化没有来得很慢,仅仅3个月后,他又写信对布什说道,“正如你预料的那样,收尾与重建才是最困难的部分。”
到了2003年10月,布莱尔的语气开始充满了惊慌,“伊拉克的事情变得棘手了。我们的人在不停死于恐怖袭击,但是我们还没有(在伊拉克)发现足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际社会现在有一股幸灾乐祸的气氛:布莱尔和布什开启了这场战争,这是他们犯下的错,让他们自己来收拾。”
而事情,远比他们当时所能想象的更加糟糕。
当地时间2016年7月6日,英国伦敦,民众头戴沾满“血迹”的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面具抗议伊拉克战争。 东方IC 图
伊战成为滋生IS的摇篮
齐尔考特的报告还指出,这场战争还增加了对英国的恐怖威胁,滋生了当下全球最具威胁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
联合情报委员会的绝密报告显示,英国安全局认为伊拉克的极端组织在增多,且有些直接与“基地组织”有关联。这驳斥了布莱尔此前声称IS大部分诞生自叙利亚而非伊拉克的说法。
逊尼派的萨达姆被推翻后,美国扶持的什叶派努里·马利基(Nouri al-Maliki)上台。而报告显示,到2006年,逊尼派的极端组织就开始掌控了对什叶派领导政权的叛乱。
“逊尼派极端组织被牵涉到了很多宗派袭击中,但是我们判断‘伊拉克基地组织’(AQ-I)是其中的排头兵……它的主要战略是想发起一场宗派运动,从而把伊拉克拉入内战。自从AQ-I10月建立所谓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后,在基尔库克(伊拉克东北部一城)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就急剧上升。”报道在2007年3月如此写道。
一份2006年的报告则写道,“圣战”标签变得越来越难定义,很多“民族主义者”与“圣战主义者”之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
时至今日,IS已经拿下了伊拉克第三大城市——摩苏尔。
警醒脱欧后的英国:避免极速倒向美国
随着齐尔考特报告披露的细节越来越多,刚刚经历脱欧震荡的英国又陷入了漩涡。尽管整个报告据《卫报》报道历时7年,长达260万字,但直到最近才得以公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忻华认为,报告的推出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警告成分,尤其在脱欧事件上,亲欧与脱欧双方票数接近,而亲欧派反对英国过多地倒向美国,现在也应该想借此起到一个制衡作用。
忻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这个时间点的选择也有背后的政治考量。伊拉克战争是英美共同发动的,所以这份报告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警告,英国若脱离欧盟,势必会倒向美国,那么就像当年伊拉克战争时期一样,可能会受到美国的误导,从而作出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决策,而这种错误是不可挽回的。”
“尽管议会还没有正式通过,但英国公投的结果已定,脱欧目前是一个方向。英国现在要做的就是举行正式的谈判来定位双边关系,这对于决策层来说是比较关注的问题。”忻华说道,“这份报告的公布对决策层是一个警告,避免快速急剧地倒向美国。”
在脱欧结果公布以后,众多分析都认为英国倒向美国或者英国更多地接近美国会是一个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也是必然的结果。“一方面,在政治上英国要依靠美国或者北约的军事力量,而经济上,由于不再是欧盟的成员,那么英国要单独地与美国谈自由贸易区或者类似的双边贸易协议,在脱欧派的推动下,这种倒向美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忻华认为,这份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的作用,“但这种阻碍是有限的,总的趋势很难改变。”
忻华同时提到,英国可能也会因此在之后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上,做出更谨慎的决策,会抑制其过多地军事干预中东。
而在这份报告发表的当天,伊拉克议员那瑟夫向俄新社表示:“开斋之后,我们将要求政府向法院起诉英国以及侵占伊拉克的其他盟友。”
录入编辑:庄晓丹

在缺乏基本条件的社会创造民主,需要几十年

  --- 伊拉克调查报告  再访伊拉克战争

JUL 8, 2016

Richard N. Haass

Richard N. Haass,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viously served as Director of Policy Planning for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2001-2003), and wa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special envoy to Northern Ireland and Coordinator for the Future of Afghanistan. His forthcoming book is A World in Disarray.


在经历了7年时间后,由12卷证据、发现、推论和一份执行摘要组成的《伊拉克调查报告》——更普通的名称是《奇尔科特报告》(Chilcot Report,以其主席约翰·奇尔科特的名字命名)——终于向所有人开放了。很少有人会从头到尾通读它;光是执行摘要(大大超过100页)就长到应该对它也总结一份执行摘要了。

但如果该报告不被广泛阅读——以及更重要的不被广泛研究——将是一件巨大的憾事,因为它包含了一些关于外交如何操作、政策如何制定、决策如何做出的有用洞见。它还让我们了解“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决定及其后果为何是理解当今中东的核心”。

伊战:一个错误的选择

该报告的核心主题之一是伊拉克战争本来不是非打不可,在开战时显然不是。开战的决策部分是基于错误的情报。伊拉克充其量最多只是逐渐积聚的威胁,而绝不是紧迫的威胁。除了动武以外,其他办法——主要是加强土耳其和约旦对联合国制裁萨达姆·侯赛因的支持和执行力度——基本上都没有进行细究。外交手段被急匆匆一带而过。

更糟糕的是,这场战争是在没有对可能的局面进行充分计划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报告正确地指出,美国和英国政府的许多人预测如果萨达姆的铁腕统治被推翻,伊拉克将出现乱局。遣散伊拉克军队武装、禁止萨达姆的复兴党(Ba’ath Party)的全体成员(而不仅仅是一些领导者)在新政府中担任职位的决定是巨大的错误。伊拉克不仅仅是一个战争选择,它是一项谋划失败、执行不力的政策。

布莱尔的失策

报告以很大的篇幅着重讨论了英国的算盘以及时任首相布莱尔对美国政策的支持。对于英国这样一个较小的国家来说,它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和美国的双边关系的紧密程度,因此它配合美国的决定也是一个情有可原的战略选择。

布莱尔政府的失策之处,是没有要求以增加对该政策的影响力作为支持美国的条件。小布什政府很可能拒绝这样的要求,但这样英国政府可以选择与这个很多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政策保持距离。

推翻萨达姆就有民主了?

可以从伊拉克战争中汲取很多教训。其中之一是,当分析师分析情报时,他们的假设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因此,有缺陷的假设可能导致缺陷巨大的政策。几乎所有人都假设萨达姆不配合联合国检查者是因为他藏匿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事实。事实上,他隐藏的是他没有这些武器这一事实。

类似地,在开战之前,许多决策者相信,一旦萨达姆倒台,民主很快就会出现。确保这些重要的基本假设接受“红队”——即不支持相关政策的人——的检验应该成为标准操作流程。

另外一个现实是,推翻政府尽管困难,却比为新政府营造安全容易得多。新政府需要这一安全在众目睽睽之下巩固它的权威和赢得合法性。在一个缺乏许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社会里创造像民主这样的东西,是一个需要耗时几十年而不是几个月的任务。

被漏掉的“战争遗产”

报告对伊拉克战争的遗产几乎只字未提,但考虑这个问题很重要。首先,伊拉克战争搅乱了地区实力平衡。伊拉克不再能够牵制和平衡伊朗,反而被伊朗的影响力所笼罩。伊朗不但可以自由地发展有意义的核计划,还通过代理直接干预多个国家。宗派斗争毒害了整个地区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关系。被遣散的萨达姆军队官兵离心离德,这助长了逊尼派叛乱,并最终导致所谓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崛起。

伊拉克战争不但对伊拉克和中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英国和美国也是如此。英国议会在2013年投票反对参与任何旨在惩罚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军事行动,后者罔顾不得在内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明确警告,这显然与伊拉克的军事干预是一场失败的观点有关。导致大部分选民支持“脱欧”的对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可能也有一些源自伊拉克战争的经验。

类似的,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也影响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的思维,当众多美国人出现“干预疲劳”时,奥巴马政府几乎没有兴趣在中东进行新的军事冒险。

当然,危险在于教训可能被过度汲取。武装干预必须只在它们是最佳可行战略并且结果可能证明值得为之付出代价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利比亚是违反这一原则的最近的干预例子;叙利亚的干预代价更大,代价来自不作为。

伊拉克战争的代价足够沉重,人们却没有从中正确地汲取教训。这才是最大的讽刺之处——也让这个悲剧更加惨痛。

(理查德·哈斯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著有《必要的战争、选择的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回忆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6-16 01:32 , Processed in 0.01755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